从“古雅”、“境界”理论论王国维与中国美学

作 者:

作者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系,北京 100872 宣庆坤(1972—),男,安徽省怀宁县人,滁州师专政教系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硕士生.

原文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王国维一生为学三变。其美学思想历经“正-反-合”三阶段,古雅、境界理论是其逻辑层 面上的最后一环。本文考察“古雅”、“境界”理论,以期沟通王国维与中国美学的理论源 流,并希望王国维的人文精神能对今天的中国现实有所观照。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2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王国维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他的美学思想主要涵盖四个方面:“天才”说 、“游戏”说、“古雅”说、“境界”说。鉴于“天才”与“游戏”二说无论是从观点,还 是从范畴基本与西方美学思想无异。故本文试图阐述“古雅”说与“境界”说,以期沟通王 国维与中国美学的理论源流,并愿王国维的人文精神能通过本文的阐析而观照今天的现实。

      一

      陈寅恪先生曾在《王观堂先生挽词》中写道:“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 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度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 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注:王国维:《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人间词话·人间词》,谭汝为校注,群言

      出版社,1995年,第11页。)诚哉斯言。若不如是,岂有王国维之《人间词 话》耶?

      有的研究者认为:王国维“把康德、叔本华美学的一些结论照搬过来,作为自己讨论美学 问题的出发点。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他把康德、叔本华的美学简单化了。”“尽管王国维 美学的基本观点是来源于康德、叔本华的美学,甚至是照搬康德、叔本华的美学,但是王国 维的美学并不等于就是康德的美学或叔本华的美学。”(注:叶朗:《中国美术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05—606页。)但笔者认为:王国维虽曾在甲午海 战之后,转向“新学”,但应该指出的是,王国维转向“新学”,并不是为了“新学”而“ 新学”,而是在中国面临被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下,赞成维新而求“新学”的。即使如此, 他也非“照搬”西学,而是以之“参证”(陈寅恪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毕竟他是一位传统 学养深厚,对传统文化“达极深之度”,终生服膺中华文化的。是故陈寅恪先生挽道:“盖 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劫竟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 与之共命而同尽,此观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为天下后世所极哀而深惜者也。”(注:王国维:《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人间词话·人间词》,谭汝为校注,群言

      出版社,1995年,第12页。)并释道 :“至于流俗恩怨荣辱委琐龌龊之说,皆不足置辩,故亦不之及云。”(注:王国维:《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人间词话·人间词》,谭汝为校注,群言

      出版社,1995年,第12页。)应该说,王国维先 生是为了中国之学而将中西美学思想沟通融会的一代宗师,既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终结者,又 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前驱者。他的美学著作基本都是与中国古典文化联系在一起的。从《〈红 楼梦〉评论》(1904年)到稍后的《人间词话》(1908年定稿),再到后来的《宋元戏曲考》(1 912年)等,无不深蕴着他那对中华文化的执着。

      二

      王国维从1901年夏天开始学习西方哲学,其中主要是叔本华、康德的哲学与美学思想,并 且以叔本华哲学和美学思想为前提来研究《红楼梦》等,发表了《<红楼梦>评论》等论文。 但当他沿着《<红楼梦>评论》的思路将他所体悟的西方美学(主要是叔本华、康德的美 学)来沟通中国艺术体系的内在精神时,他发现:康德、叔本华的优美、宏壮两个审美范畴 与艺术天才论皆不能体证中国传统艺术的全部审美经验。于是王国维便以康德、叔本华的美 学观念与中国的传统艺术相融会为要求,用“古雅”来界定。正如其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 位置》中开宗明义道:“‘美术者天才之制作也。’此自汗德(康德)以来百余年间学者之定 论也。然天下之物,有决非真正之美术品而又决非利用品者,又其制作之人决非必为天才, 而吾人之视之也若与天才所制作之美术无异者。无以名之,名之曰古雅。”(注: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

      《中国美术史资料选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第435页。)

      “古雅”作为王国维美学中的“新”美学范畴,根源于中国古典美学。《诗经》中的“雅 ”就是“正”,《毛诗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有废兴也。”(注: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术史资料选编》(上),

      中华书局,1981年,第131页。)可以说,“雅”一 般用于文艺评论中居多,多带有炎黄民族汉文化的审美特色,基本上是与“俗”、“郑”( 古代指靡丽甚至低俗的文风)等相对。《乐记·魏文侯篇》:“讯疾以雅。”(注: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术史资料选编》(上),

      中华书局,1981年,第68页。)《乐记·师 乙篇》:“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注: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术史资料选编》(上),

      中华书局,1981年,第70页。)班固在《离骚序 》中评《离骚》一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注: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术史资料选编》(上),

      中华书局,1981年,第127页。)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指出:“奏议 宜雅。”(注: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术史资料选编》(上),

      中华书局,1981年,第136页。)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多处涉及“雅”,在《体性》篇中归文为八体,其一曰: “典雅”,并认为“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注: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术史资料选编》(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