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的类型与审美活动

作 者:

作者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Humanities Study College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79,China 张玉能(1943~),男,湖北武汉市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 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西方美学、西方文论研究。

原文出处:
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从人处理自然、社会及他人与自身关系的角度来看,实践作为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现实活 动,应该分为三大类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实践。这三大类实践,从本质上看应该 都具有审美性质,即当它们成为自由的实践时,都可能转换为审美或包含着审美活动。但是 ,审美活动,从纯粹的意义上来看毕竟主要是精神生产的一种,因此,它最集中、最明显地 表现着精神生产的特征,并以自己的形象性、情感性、超功利性区别于其他精神生产,如科 学、道德、宗教等,它主要集中地表现为艺术活动。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2 年 02 期

字号:

      实践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现实活动。人类生存的领域是十分广阔的,因而实践必然要划 分为各种基本类型及其种属。在这一前提下,我们才可能如实地探讨各类实践的特征和规律 ,从而更好地开展实践活动。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于实践的分类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其主要表现就是片 面根据毛泽东的“一句顶一万句”的话,仅仅把实践的基本类型划分为生产斗争、阶级斗争 、科学实验三大类。本来在《实践论》中,毛泽东还是比较全面地理解实践的,他说:“马 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1]( P120)“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许多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 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1](P1 21)当然,其中也已透露出了“三类说”的意思,如他说:“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 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 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1](P122)而只是到了1963年5月,毛泽东在《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才正式提出了实践的三大类说:“人的正确思想,只 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2]( P839)从此,我们的学术界就主要以此为根据来划分实践的类型。当然,这种分类也有其合 理之处,但终究是从认识论角度来立论的,而忽视了实践的本体论涵义。而且,这种分类所 讲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实际上所指的都只是物质生产的活动。生产斗争是一 种物质生产,处理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实验也是一种物质生产,它是物质生产中的一种 生产力因素;阶级斗争则是在人类的自身生产基础上进行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物质生产 ,而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艺术、宗教都被归入了认识领域,并未被视为实践活动,这正是 认识论哲学的观点。

      实际上,人类的实践是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生存而进行的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他人之间 关系的感性的、现实的活动。因此,实践也理应区分为三大类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 语实践。物质生产主要是以物质的手段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解决人们的实际生存的问题 (吃、喝、住等);精神生产主要是以意识(精神)的手段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以解决人们的 生存发展的问题(家庭、国家、道德、科学、艺术等);话语实践则是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 的基础上,主要以语言为手段处理人与他人的关系,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与之相关 的现实生存和生存发展的问题,也可以说话语实践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中介性实践活动 ,它不仅调节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也调节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 之间的关系。因此,话语实践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具有实践本体论意义的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大体上就是这样对实践进行分类的。他们说:“ 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这些个人 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 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 与 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 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 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3](P18-19)这里虽然不是对实践进行分类学的研究,但是它 所蕴含的分类学意义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一、物质生产与审美活动

      按照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物质生产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活动,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现 实活动,是整个社会实践的核心,是人类本身和人类社会的本根,即,人类本身和人类社会 都是人类通过物质生产而生成的。它一般包含着两种,即生活的和生产的两种形式:通过劳 动的自己生活的生产和通过生育的他人生活的生产[3](P23)。这是一种“自由的有意识的活 动”[4](P46)这是一种全面的、再生产整个自然界的,人在其中自由地对待自己产品的,既 合乎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合规律)的,又合乎人的内在尺度(合目的)的生产,“因此”,人也 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4](P47)换句话说,人类的物质生产,从本质上讲,应该具有审美 的性质,当它充分地显现了这种生产所内在具有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性质时,也可 以说就是一种广义的审美活动。

      但是,由于物质生产毕竟是以处理人对现实的实用关系为主要目的的活动,主要是满足人 们的物质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相属或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的活动,同时,由于物 质生产自身发生过程中的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生,物质生产(劳动)也产生异化,从而使其内在 具 有的审美本质(潜质)也被遮蔽了,而只有在理想状态(如共产主义社会)中才有可能得到敞亮 和澄明。

      在现实生活中,物质生产毕竟不是纯粹的(狭义的)审美活动,但是它可以逐步地发展成为 审美活动。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产活动就是这样在不断变化发展着的。比如,人们最早 的筑居活动不过是为了栖身、生存,在物质性的实用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便逐步产生了以审美 需要和实用需要相互结合的建筑,而到了一定的文明时期还会产生出由审美需要外化来的审 美目的为主、实用目的为辅的建筑艺术,象欧洲巴洛克建筑便是如此。我们人类的衣食住行 ,都显示为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因此才会有烹调艺术、服饰艺术、艺术设计、技术美学、建 筑艺术等审美化的物质生产,而且物质生产的审美化发展应该是物质生产的本质展现,是物 质生产展现人的本质的历史趋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