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思想的创新思维

作 者:

作者简介:
钟凯雄(1971-),男,广东蕉岭人,嘉应学院财经系,讲师。嘉应学院 财经系,广东 梅州514015

原文出处:
嘉应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毛泽东的创新思维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马列主义理论基础。毛泽东对创新思维亦有独特的见解。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理论是创新思维的最大成果。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与创新思维也紧密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思维是贯穿整个毛泽东思想体系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在毛泽东思想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
复印期号:2002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2X(2002)02-0016-05

      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P476)其中所讲的理论思维实际上就是理论创新。理论创新首先必须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思维方式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指导无产阶级谋求自身解放的斗争;毛泽东的科学思维方式——创新思维,则使之找到了中国革命的道路,使中国人民站起来。2000年6月5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他们都善于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提出新的思想和理论,为我们树立了坚持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光辉典范。”[2]应该说,毛泽东思想当中体现出来的创新思维同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思维方式是一样的,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因此,创新思维是毛泽东思想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对于我们今后更好地学习和继承毛泽东思想,激发各级干部和群众的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都具有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的创新思维的形成

      毛泽东既是创新精神的发扬者,又是创新思维的实践者。他的创新思维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马列主义理论基础。

      (一)毛泽东的创新思维形成的历史背景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生活决定意识。正是“那些发展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3](P31)因此,思维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社会冲突激烈,矛盾变动急剧的时代背景下领导中国革命实践的。毛泽东曾描述说:“这个变化是如此巨大,以至使老一辈的人们完全不能设想的变革,都轰轰烈烈地出现了。”[4](P1357)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就是在这种特定的战争和革命环境中孕育形成的。

      归结起来,促使毛泽东形成创新思维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首先,早年受到五四运动的洗礼。当时,以陈独秀、李大钊为首的先进知识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向封建主义、孔孟之道、宗法制度发起了最猛烈的攻击,把西方的学说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等介绍和传播到中国来。这一时期,什么都是新的,连杂志都以“新”来命名,如“新青年”、“新少年”、“新教育”等。创新成为五四精神之根本。五四运动期间所体现出来的所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都成为中国共产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青年毛泽东亦在此时培育了创新意识。其次,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被迫带领队伍退到了偏僻落后的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在这时已经意识到,“不但全世界帝国主义国家没有一国有这种现象,就是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也没有一处有这种现象。”[5](P49)因此,中国革命也就不会有现成的经验或教训可供参考借鉴,唯有靠自己摸索、创新。再次,教条主义对中国革命事业的严重危害。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初期,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为特征的错误倾向盛行党内,给中国革命事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害。这一严峻的现实促使毛泽东充分认识到,教条主义与创新思维是根本对立的,教条主义者是“思想上的懒汉”。革命者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中国革命实践过程中,不能脱离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必须跳出教条式的框框,运用创新的观点去思考中国的事情。简言之,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

      (二)毛泽东的创新思维形成的理论基础

      从理论内容来看,创新思维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毛泽东创新思维的形成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基础就是马列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和社会革命论。毛泽东对中西方哲学颇有研究,阅读了大量的马列原著,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功底。他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的过程中,把马列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以及社会革命论的一些基本原理,通过创新思维具体地展示出来,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革命理论。譬如,毛泽东在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英国人写的《社会主义史》以及考茨基的《阶级斗争》时,吸取了“阶级斗争”四个字,并在此基础上切实研究中国实际的阶级斗争,主张“劳农主义”和“阶级专政的方法”,进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毛泽东又在恩格斯、列宁的不平衡理论基础上,创造性地发现了中国革命环境和条件的不平衡性,形成了他关于中国革命的不平衡思维,并运用它来指导中国革命,创造了建立和壮大中国红色政权的奇迹。毛泽东还运用唯物辩证法质量互变规律,来估计中国革命的形势,认为中国革命应该建立若干革命根据地,努力使“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从而使红色政权波浪式向前发展,进而取得革命胜利。他对于现象和本质这对哲学范畴的理解则更为透彻。他说:“我们看事情必须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5](P99)

      二、毛泽东的创新思维观

      毛泽东的创新意识非常浓,他对创新思维有独到的见解,并能将其广泛而灵活地运用于革命和建设实践。毛泽东对创新思维的认识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思维是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毛泽东把人的思维器官——大脑比喻为“加工厂”,他说:“我们的脑子是个加工厂,工厂设备要更新,我们的脑子也要更新。”[6](P393)其意是说我们要经常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掌握第一手资料;要经常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理论水平,把所学理论与新的实际结合起来,不断创造新的理论。他认识到,“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因此,人类总得不断总结,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6](P325)显然,毛泽东的这种创新思维观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具有一致性,是他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将之用于认识中国社会的国情,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脉搏的结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