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2002)03-0081-04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提供了新的战斗武器,也为中国人民革命胜利后建设新的国家和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不仅如此,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研究方法与论述方法也有许多独到之处。近年来,党史界对新民主主义理论本身研究相当深入,讨论相当热烈,但对毛泽东的思想方法的研究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针对这种情况,本文试图对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研究方法的特点,做些初步的探索。 一、强调正确分析社会的性质是理论研究最基本的依据 国情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正确地认识国情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中心环节,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前提条件。然而,国情是一个范围很广的概念,包括社会性质和历史方位、地理环境和人口状况、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阶级结构和社会主要矛盾等等方面。在这诸多方面中,哪一个是最核心最本质的因素?哪一个是制定革命理论最基本的依据?关于这个问题,毛泽东明确指出:“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1](P633) 毛泽东早就指出:“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2](P99)牢牢抓住国情中的本质属性,即从剖析社会性质入手,是毛泽东研究方法的一大特点。比如,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毛泽东就是首先分析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及其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革命的性质与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对象、领导阶级等一系列的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 众所周知,革命形势与阶级关系也是制定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但是革命形势和阶级关系在较短的时间内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从1927年下半年到抗日战争爆发这十年中,中国革命就出现了两次失败和两次高潮,阶级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中国社会性质却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革命形势与阶级关系相比,社会的性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只有把社会性质作为最基本的依据,才能正确地回答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才能制定正确的稳定的总路线和总方针。比如,抗日战争时期,一部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也参加了抗日阵营,因此在当时是属于人民的范畴。但若以社会的性质为基本依据进行考察,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则仍然是中国革命的对象。再比如,民族资产阶级在大革命失败后的一个时期内动摇于敌我之间,很难判断是敌是我。但若以社会性质为基本依据进行考察,它则无疑应属于中国革命的动力的范畴。 二、将纵向的研究与横向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所谓纵向研究,是指过程的、历史的研究。毛泽东坚持革命发展阶段论,认为事物发展的过程是由许多阶段构成的,要区别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区分发展阶段的根据是矛盾的特殊性。 毛泽东把中国革命的长过程分为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又把民主革命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进而又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分为若干个阶段。这样,毛泽东就把他的纵向研究从宏观到微观一步步深入下去。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的研究中,特别注意把握阶段与阶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通过分析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回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前途及其转变等一系列的革命理论问题。 毛泽东着重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他指出,“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1](P651)。在中共党史上,由于没有能将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种性质的革命加以区别,而多次发生“左”的错误,比如瞿秋白的盲动主义、李立三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都是混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的问题;同样,由于看不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性质革命的联系,也会发生右倾错误,比如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因此,毛泽东特别强调,“只有认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1](P652)。 所谓横向的研究是指社会的、阶级的研究。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的方法,根据各个阶级的社会经济地位,分析它们对革命的态度和立场,从而论证了中国革命的任务、对象、动力等革命理论问题。他指出:“所有这些阶级,它们对于中国革命态度和立场如何,全依它们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地位来决定。所以,社会经济的性质,不仅规定了革命的对象和任务,又规定了革命的动力。”[1](P638) 对于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毛泽东首先把中国社会分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两大部分,每部分又包括若干阶级,每个阶级也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分为若干不同的阶层。这样,毛泽东就把他的横向研究从宏观到微观一步步深入下去。 毛泽东使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把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变得简明清晰,一目了然,为制定革命理论奠定了基础。毛泽东特别注意每个阶级内部各阶层间的区别,强调“在这些区别上建立我们的政策”[1](P765)。这样“立体”地、多层次地看待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并对他们采取不同的政策,就避免了党史上经常发生的概念化、定型化、不是“左”就是右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