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A841.4 [文献标识码]A 早在1993年,广西一位学者就提出要重视毛泽东诗词(以下简称毛诗)版本的研究。他提出毛诗“版本学”的研究课题,是很有见地的,可惜没有展开论述(注:参见苏桂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版《毛泽东诗词大典》李人凡的序言。)。这些年来,报刊发表了若干研究毛诗版本的文章,2000年8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李晓航编的《毛泽东诗词书目提要》。总的来看,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算多,更谈不上有了毛诗的版本学。可以这样说,在对毛诗所作的多角度、多领域的研究中,毛诗版本的研究至今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是一个有待进一步开发的领域。 (一)研究毛诗版本有助于辨别传抄的毛诗的真伪 毛泽东一生创作过许多诗词,而经他本人手定正式发表的却不多:1957年1月至1963年12月先后分5次发表了37首,1976年1月发表了2首,总共发表了39首。 在报刊出版物上出现过不少根据抄件而发表的毛诗。1957年1月以前,报刊上刊载过传抄件的毛诗近10首,其中大多数由毛泽东亲自订正后于1957年正式发表了;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期间,民间的各种非正式出版物曾经刊载过20多首“未发表的毛主席诗词”,其中绝大多数经查证为误传,并非毛本人的作品,另有少数几首传抄诗需要辨别真伪;1978年以来的20余年里,报刊出版物上又出现了一批传抄的毛诗,中央有关部门也根据抄件发表了几首毛诗。 对于那些既非毛泽东生前审定、又无毛的手迹佐证的毛诗抄件,首要的问题是辨别它的真伪。因为既然有传抄的毛诗,那么传抄中就可能抄录别人的诗。怎样辨别真伪呢?一个重要的方法是对抄件的版本作深入的研究,考察版本的来历、考察同版本相关的人和事,以求得佐证。 中央有关部门考证毛泽东的《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是考证毛诗抄件版本十分成功的例子。该诗最早非正式地发表在1947年8月1日出版的冀鲁豫解放区部队的《战友报》上。编者在按语中只是笼统地说:“这里搜集到毛主席在长征中所作的两首诗词”(另一首是《清平乐·六盘山》)。至于怎么“搜集”到、从哪里“搜集”到的,则没有说明。而且在注释里把这首诗的写作地点和背景也误写为是在腊子口战斗后毛泽东发给彭德怀的一份电报。1957年2月,一家杂志编辑部给毛泽东写信,请他校阅并准予在该刊上发表这首诗。毛泽东则回信说:“记不起了,似乎不像。腊子口是林彪同志指挥打的,我亦在前线。不会用这种方法打电报的。那几句不宜发表。”这首诗到底是不是毛泽东作的呢?中央有关部门在20世纪80年代作了十分认真的考证。他们查阅了此诗的受赠人彭德怀的自述,查阅了老将军黄克诚悼念彭德怀的文章,查阅了伍修权的回忆文章,向杨尚昆、王震等领导同志作了调查。在得到这些当事人和熟知内情的人的旁证材料以后,才确认该诗出于毛泽东的手笔已无问题。[1]于是,1986年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将这首诗收入。 香港学者刘济昆考证毛泽东作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两首七律《读报有感》也比较成功。刘先生从“文革”期间非正规出版物上得悉毛泽东的两首七律《读报有感》:一首的起句是“反苏忆昔闹群蛙”,另一首的起句是“托洛斯基返故居”。刘先生长期未考证出其真伪,而且认为是伪作,原因有二:一是“文革”初期流传不少伪作的毛诗;二是这两首诗艺术性不如毛氏其他诗词。直至1990年年底,他看到了《董必武诗选》上载有董的两首与毛诗相关的和诗,在找到这样权威性的旁证材料之后,才认定毛泽东的确写过这样两首诗。[2]这种认真研究版本、考证其真伪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当然,刘先生当时限于资料,考证尚不充分。后来披露的材料表明,刘所得到的传抄件,与原作在字句上有一些差异。 因为不重视对版本的研究,而将传抄件中别人的作品当作毛泽东作品的事情时有发生。笔者在1999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曾举了两个例子加以说明。[3] 一个例子是所谓毛泽东少年时代的诗作《咏蛙》。该诗最早是由1987年7月17日《羊城晚报》发表的一篇不足200字的短文“披露”的。此后,许多报刊出版物将该文中提到的咏蛙诗,当作毛泽东的诗作加以传播。尽管有人写文章指出咏蛙诗不是毛的作品,我国古代早就有过内容和形式都相似的咏蛙诗,但是许多人还是相信毛泽东作过咏蛙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未能对该诗的初始版本作认真的研究:该诗的来历如何,披露该诗的人究竟是怎样知道毛泽东写过这首诗的?他既不是毛泽东作诗的见证人,也未交代是从何人那里、从何处资料中得知此诗的。他在文中提到毛的入学考试一事,据当年的东山学校师生后来回忆,当时的考题虽是“立志”,然而考的是做文章,并非诗赋。既然如此,我们怎么能仅凭这样一篇故事性的文章就确信毛泽东写过咏蛙诗呢! 另一个例子是所谓毛泽东晚年填的一阕词《诉衷情(父母忠贞为国酬)》。现在它已经被许多鉴赏毛泽东诗词的册子所收录。实际上,它根本不是毛泽东的作品。这只要仔细研究这首词初始版本所持依据就可以明白。这首词最早见之于1986年10月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小说集《毛泽东故事》。作者舒群在书中讲到引录这首词的依据时说得很清楚:它是得之于传闻,“无法查对核实”的。后来,一位与舒群熟识的同志写了一篇书评,明确指出:“舒群同志在这篇小说里,引用了当时流行的误认为是毛泽东的一首词:‘父母忠贞为国酬……(笔者略)’。毛泽东同志的晚年确实写过一些诗词,但上引的这一首却已证实完完全全不是出自他的手笔。”[4]这么多年来,没有任何根据可以确认毛泽东写过这首词。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陈晋曾经肯定地指出:“该词已经证实并非出自毛泽东的手笔。”[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