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6X(2002)01-0012-05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是20世纪的“世纪性难题”。毛泽东为解决这一世纪性的难题,在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历史转变的关键时刻,及时提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为此,毛泽东为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他生前整整20年的曲折发展中,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在今天,深入研究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对于弄清邓小平理论的渊源和历史地位,以及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重大的启示。 启示之一:能不能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从而认识社会主义社会,把握好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背景,是社会主义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后,处于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也就相应地转化为国际上怎样对待资本主义和国内如何认识资本主义两方面的问题。 国际上:毛泽东一方面提出要“把抗美援朝中提倡的‘藐视美帝国主义’的精神发展起来”,“在这方面要鼓点劲,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来”[1]P43;另一方面又根据中国经济文化不发达的事实,提出了要长期向外国学习的口号。“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都应当有原则地好好学过来,以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1]P43并认为向外国学习好的东西不是一时之见和一时之利,而是长期学习受益的事。“就是在几十个五年计划之后,还应向人家学习。一万年都要学习嘛!这有什么不好呢?”[1]P44但是,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学习资本主义实际上只是一种理论。“毛泽东同志在世的时候,我们也想扩大中外经济技术交流,包括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甚至引进外资、合资经营等等。但是那时候没有条件,人家封锁我们。”[2]P127 因此,如何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从事实上来讲是如何认识和对待国内资本主义的问题。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如何对待资本家;如何对待和处理有些地方出现了少数地下工厂和地下商店的“白天社会主义,晚上资本主义”的问题。毛泽东对此经过认真探索和思考之后,提出了“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思想。并认为,自由市场,地下工厂的性质是资本主义的,但因为“现在国营、合营企业不能满足社会需要”[3]P308,所以“要使它变成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3]P308,可以开私营工厂,同地上作对。他把这叫做“新经济政策”。当时,尽管毛泽东也认为“搞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必要的退却,并且退却的时间不能太短,但相对于“八大”提出的“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来说,是一个大胆的思想突破。因为,“社会需要”,即中国社会当时还不具备最终铲除私人资本主义的物质条件,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之间的矛盾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搞新经济政策。“搞资本主义”它可以在某些方面同社会主义经济作比较,同地上作对,形成一个竞争机制,从而在比较和竞争中使社会主义经济更活,对社会主义经济有好处。上述思想实际上已包含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必须要处理好同资本主义的关系,利用资本主义为补充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 遗憾的是,由于对资本主义因素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中长期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认识不足,人为过急地“割资本主义的尾巴”,追求纯而又纯,没有恰当地利用资本主义作为中间环节来建设社会主义,随着反右运动的扩大化,阶级斗争作为主要矛盾被重新提出来,这一思想火花不久就消失了。毛泽东的失误就在于,在“政治上彻底把资本主义搞臭”的同时,又把一些正确的意见和做法也当作修正主义、资本主义给搞臭,把姓“社”姓“资”的方法论问题和原则问题混淆在一起。以至于在很长的时间内,没有从现实和不断变化的事实出发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尤其是没有很好地认识和处理好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关系,忽视了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使社会主义的发展离开了人类共同文明的营养,社会主义建设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 回过头来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每一次争论,每一个突破都与这个问题息息相关。姓“社”姓“资”之所以成为中国探索自己发展道路中一直困惑人们思想的问题,原因莫不在此。事实证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着眼于资本主义、无产阶级和社会财富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共同消长的一面,大胆起用资本主义对发展生产力,对历史进步具有积极作用的一面,用以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由此可见,处于世界资本主义汪洋大海之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能否认识和处理好同资本主义的关系,既是一个社会主义如何对待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更是一个适应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趋势,创造一个良好的借鉴合作的客观环境,以便充分吸收和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求得社会主义的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它需要我们从认识上,在实践中进一步解决。这件事情做好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会成功。 启示之二:怎样认清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客观地分析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从而正确定位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是我们思考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前提。 对于这一根本前提把握的正确程度如何,将决定我们思考和建设社会主义时的空想成份的大小以及现实正确程度的多少。 50年代中期以后,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作过多次论述。他指出:中国有两条缺点,同时又有两条优点:一是中国过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历来受人欺压,工农业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低,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二是中国的革命是后进的,到1949年才取得革命胜利,比苏联十月革命晚了30年,在这点上也轮不到我们骄傲。并进一步指出:中国的显著特点之一是“一穷二白”。后来,他又明确概括为三方面:“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第二,人口众多,地区辽阔;第三,经济落后,文化落后。”[4]P340这一认识,基本上是切合当时实际的。毛泽东从“两点论”出发得出:我国科学不发达,科学文化水平不高,是“坏事”也是“好事”。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它可以激发我们发展经济的愿望,提高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又能使我们虚心地向外国学习。立足于“一穷二白”、经济文化落后这一考虑问题的历史起点,毛泽东提出了把中国建设成强大社会主义需要长期奋斗的思想。“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里面,情况是复杂的,国民经济原来又很落后,要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轻而易举之事。”[5]P139这种状况“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6]P781“要使全部干部和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6]P796“以后的任务是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准备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5]P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