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德治”思想

作 者:

作者简介:
朱修国 中共中央党校2000级党建专业博士生

原文出处: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
复印期号:2002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我国,“德治”几乎是从社会统治思想产生起就已萌芽的国家治理方式,并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典籍中得以完善。虽然毛泽东并未直接用过“德治”这一概念,但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和全部社会实践活动中却始终贯穿着“德治”的精神。可以说,毛泽东“德治”思想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特点鲜明,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社会整合作用,留给后人以深刻的借鉴和启示。

      一、完整的思想体系

      有别于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德治”观,毛泽东“德治”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吸收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无产阶级道德思想,构成了完整而富有时代特色的理论体系。概括起来,这一思想体系的结构可表述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在全社会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以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为基础,坚持不懈地加强共产主义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和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觉悟,增强整个社会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不断向共产主义目标迈进。

      第一,这一思想体系以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为其最高目标。作为一种“德治”思想体系,其基本任务,是为民众描绘出前进的目标和奋斗的理想,为社会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封建统治阶级的“德治”理想是要保持皇权的“万世长存”;资产阶级希望通过宣扬本阶级的政治伦理观念保持资本主义社会的永恒。毛泽东明确了我国人民的政治理想是要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从而为我国社会的思想、行为规定了总的道德方向和要求。由于中国革命的特殊性,他提出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但他认为,即使在民主革命时期,也不能忘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指出:“当作国民文化的方针来说,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的思想,并且我们应当努力在工人阶级中宣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并适当地有步骤地用社会主义教育农民及其他群众。”(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704页。)在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以后,他更是强调要大力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应当强调艰苦奋斗,强调扩大再生产,强调共产主义前途、远景,要用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人民。”(注:《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36页。)

      第二,这一思想体系贯穿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核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队伍中,涌现了一大批具有崇高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优秀人物,毛泽东用“为人民服务”高度概括了这些人的崇高品质。他指出:为人民服务,就是“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94~1095页。)“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96页。);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60页。)。

      第三,这一思想体系建立在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兼顾的原则基础之上。如何评价一个社会中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如何评价物质利益原则,是伦理学及其实践的一个基本问题。毛泽东提出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同时兼顾的原则。首先,“要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要……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注:《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36页。)他认为,随着长远的、整体的、集体的利益的发展,当前的、局部的、个人的利益也会相应地得到发展。其次,也不能忽视个人利益。“公是对私来说的,私是对公来说的。公和私是对立的统一,不能有公无私,也不能有私无公。我们历来讲公私兼顾,早就说过没有什么大公无私,又说过先公后私。”(注:《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34页。)再次,应对群众进行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精神的教育。他指出,要使崭新的社会制度从旧制度的基地上建立起来,必须清除旧制度的思想残余在人们头脑中的影响:“应该承认:有些群众往往容易注意当前的、局部的、个人的利益,而不了解或者不很了解长远的、全国性的、集体的利益。……因此,需要在群众中间经常进行生动的、切实的政治教育”。(注:《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36页。)

      第四,要求国家的领导力量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是这一思想体系的支柱之一。由于党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如何,决定着国家的治乱和兴衰。毛泽东提出:首先,共产党人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要争个人的名利地位,“要保持……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注:《毛泽东文集》第7卷,285页。)其次,要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老实人,敢讲真话的人,归根到底,于人民事业有利”。(注:《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50页。)再次,干部要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这“是一种高级趣味,是高尚的共产主义精神。”(注:《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378页。)

      第五,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是这一思想体系的又一支柱。毛泽东认为,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同以往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不是要扭曲人们的心灵,使人们成为循规蹈矩的“臣民”,而是要培养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品质的一代新人,实现同传统思想的决裂。首先,他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注:《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26页。)在这一方针中,“德育”是一个内容广泛的概念,不仅包括道德品质,而且包括思想政治觉悟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毛泽东“德治”观中,政治和道德伦理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实施“德治”,就是通过教育的手段,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达到培养一代新人的目的。同时,社会主义新人还应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专门的工作技能以及强健的身体素质。其次,他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培养一代新人的方法:一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要在革命的实践中,不断提高道德品质,锻炼成为社会主义一代新人;二是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抵制、批判和肃清剥削阶级传统观念的影响;三是通过学习模范人物的高尚道德品质,发扬正气,压倒邪气,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