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的时代特色与现实启示

作 者:
魏磊 

作者简介:
魏磊(1968-),男,山东莒南人,中共山东省委党校讲师,从事党的组织建设与制度建设问题的教学与研究。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 济南 250021

原文出处:
探索:哲社版

内容提要:

毛泽东、邓小平的民主集中制思想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从总体上为中国共产党构建了民主集中制的理论框架,并形成了扩大党内民主和反对个人崇拜的理论亮点。邓小平侧重总结我党执行民主集中制的经验教训,并特别关注制度建设问题,因而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民主集中制思想。毛泽东、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内容和特点之所以如此丰富和鲜明,主要是因为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诸多现实启示。其中关键的一个方面是必须下大力气发展党内民主。不大力发展党内民主,或是党内民主发展得不好,是没有出路的。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
复印期号:2002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A841;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2)02-0010-05

      一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建党之日起,便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为榜样,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来建设中国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在建党的伟大实践中,适用于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民主集中制理论也逐步丰富和发展起来。毛泽东为之做出了首要的突出贡献,起了奠基作用。他在同各种错误思想和错误倾向的斗争中,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从总体上构建了民主集中制理论框架,并呈现出如下三个特点:

      第一,在斗争中从总体上建构并具有奠基性。如果将毛泽东民主集中制思想纳入历史的逻辑的视角中加以审视,就会发现毛泽东民主集中制思想基本上是在斗争中形成的,而且是从总体上把握的,因而在党的民主集中制理论体系中,具有奠基性的地位。

      毛泽东民主集中制思想形成、发展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在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大部分时间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阶级斗争异常激烈。当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用武力保卫新生的政权以及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毛泽东的民主集中制思想就是在这种时代的大背景下形成、发展起来的。党处于幼年阶段的时候,对民主集中制的认识是不充分的,执行民主集中制曾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陈独秀的家长制,李立三、翟秋白、王明的“左”倾错误及张国焘分裂红军的行为,都为党如何正确地坚持和发展民主集中制提出了严峻考验。毛泽东在同这些错误的斗争中,注意探究马克思主义民主集中制思想,逐步建构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集中制理论。这期间,毛泽东的重大贡献是提出了“四个服从”:“必须重申党的纪律,(一)个人服从组织;(二)少数服从多数;(三)下级服从上级;(四)全党服从中央。谁破坏了这些纪律,谁就破坏了党的统一。”[1](第528页)这一理论见解不仅在实践上指导中国革命斗争取得了胜利,而且在理论上丰富了党的民主集中制思想。在以后的党章中,被称为“四个服从”,并被看成民主集中制的重要原则。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斗争中,毛泽东民主集中制思想得到了空前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当我国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时候,国际上出现了一股反对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的逆流,国内也有一些人遥相呼应。鉴于国际上的大气候和国内的小气候,毛泽东写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系统地阐述了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的关系,极大地发挥了马克思主义民主集中制思想。在以后的岁月中(时间至1966年“文革”前),毛泽东的民主集中制思想又有重大发展,其体系已逐步建立起来。

      毛泽东从总体上为中国共产党建构了民主集中制的框架,因而具有奠基性的特点。建党以后,中国共产党所处的时代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又不同于列宁、斯大林。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历史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准备阶段,对民主集中制的阐述只能是初步的,不可能深入、全面。列宁面对的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复杂形势,对马克思主义民主集中制思想有一定范围的拓展,不过论述也不多。但列宁的民主集中制思想是作为一种普遍的真理而传入中国的,中国共产党是以布尔什维克为榜样,严格按列宁民主集中制原则而建立的。可是列宁的民主集中制思想并没有给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现成的答案。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只能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殊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的民主集中制思想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民主集中制思想,重新探求适合于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民主集中制理论,以指导革命和建设。这种探求是总体性的、全面性的,而且是前无古人的、独一无二的,因而具有奠基性。

      第二,扩大党内民主是毛泽东民主集中制思想的核心。回顾党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党的民主状况对党的事业成败的决定作用:凡党内民主压抑之时,党的事业就跌入低潮,党也陷入困境;相反,当党内民主发扬充分之时,党的事业就高潮迭起,党也欣欣向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长期的建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党内民主建设经验,形成了作为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党内民主建设思想,在毛泽东民主集中制思想体系中,处于突出的核心的位置。扩大党内民主之所以成为其民主集中制思想的核心,不仅是因为党内民主是党内集中的前提和基础,不仅是因为毛泽东对扩大党内民主给予高度的关注,形成大量的论述,而且是基于对中国的特殊国情及中国革命的客观与主观因素的深刻把握的结果。

      客观上,毛泽东深切地关注着中国的特殊国情。旧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缺少民主传统、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工人阶级人数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的大多数。在这样的国家,通过实行民主集中制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个十分艰难的任务。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曾经这样描写党的建设遇到的困难:“边界的经济,是农业经济。有些地方还停留在杆臼时代(当地大都用杆臼舂米,平地方有许多石碓)。社会组织是普遍地以一姓为单位的家族组织。党在村落中的组织,因居住关系,许多是一姓的党员为一个支部,支部会议简直同时就是家族会议。在这种情形下,‘斗争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设,真是难得很。”[2](第74页)“封建时代独裁专断的恶习惯深中于群众乃至一般党员的头脑中,一时扫除不净,遇事贪图便利,不喜欢麻烦民主制度”[2](第72页)。这种情况的存在,必然会妨碍全党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为此,必须在党内扩大民主,在全党形成民主的氛围,以便把全党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党在伟大的民主革命斗争中充满活力,最终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事实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坎坷征途上,充分扩大和发扬了党内民主,并使党形成了民主的传统。我们党正是依靠充分扩大和发扬民主,调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积极性,才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并稳步踏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征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