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人生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渊源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文军 滨州师专,山东滨州 256604

原文出处: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毛泽东的人生价值观的确立,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共产主义人生价值观,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主义、勤俭养廉、重义轻利思想的批判吸收与升华。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
复印期号:2002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D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154(2002)02-0106-1.5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是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毛泽东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本质、人生理想、信念、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人生态度等极为丰富。悉心分析毛泽东的人生价值观,不难发现其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传承关系。

      一、从民本主义到为人民服务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重民”、“爱民”、“保民”、“敬民”、“利民”等民本主义思想比比皆是。孔子主张“博施于民”;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柳宗元呼吁“厚民之生”;戴震建议“遂民之欲”;贾谊强调:“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等等。他们都反复告诫人君,只有体恤民情,解民疾苦,关心民众,争取民心,江山社稷才能长治久安。否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但是,历代剥削阶级政治家往往只把民本主义作为笼络民心的手段,而不是当作为官行政的目的,因此,历代封建王朝总是重复地上演着自取灭亡的悲剧。

      一生勤奋读史,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毛泽东,从历代王朝兴衰更替的历史规律中,得到了教训与启示。他批判地吸收了传统民本主义的合理成分,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崭新思想。1944年,毛泽东在追悼中央警卫团战士张思德的讲话中,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概念,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①毛泽东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真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社会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我们是这样做了么,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②毛泽东要求“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该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人生的出发点与归宿,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公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更是毛泽东撷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丰富材料,对民本主义思想的升华。

      二、从勤俭养廉到艰苦奋斗

      中国古代先贤极为推崇勤政为民,俭以养廉的处世之道和安邦定国之策,提倡“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认为“勤能补拙,俭以养廉”、“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历代王朝的兴衰史亦证明:大凡处于上升时期的王朝,大多力倡勤俭治国,以勤俭为荣,以节事理;而历代王朝的覆灭,又无不与统治阶级的官僚主义、贪污腐化、奢侈堕落有关。

      善于总结盛衰之道的毛泽东,吸取了历史上奢糜亡国的教训,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勤俭治国的优良传统,并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容,提出了艰苦奋斗的口号。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文中,毛泽东指出:“我们民族历来有一种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要把它发扬起来”。毛泽东把艰苦奋斗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紧密联系起来,认为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革命本色和品格,是共产党人贯彻执行自己的政治路线,夺取革命胜利的宝贵财富和有力保证,指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脱离的,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④毛泽东还把艰苦奋斗与砥砺个人品性,奋发成才联系起来,不仅自己一生节俭,孜孜以求,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还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一要勤,二要俭,不要懒,不要豪华,懒则衰,就不好”。④在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胜利前夕,围绕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如何进行勤政、廉政建设,毛泽东进一步明确提出了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我们要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但是我国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这是一个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并告诫全党:“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出来捧场”,要警惕敌人“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④在新中国建立前夕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只要我们仍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只要我们团结一致,……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④1955年10月,毛泽东还指出:我们要“勤俭办一切国营事业和合作事业,勤俭办一切其它事业,什么事情都应当执行勤俭的原则”。④

      三、从重义轻利到无私无我

      古代先哲极为重视道德与物质的关系,义利之争由来已久。经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在义利观上的争鸣以及后人的继承与发展,最终“重义轻利”、“去私心,行公义”这一人生价值取向,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成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这一观点在道德与利益的关系上,强调精神道德高于物质利益;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上,强调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然而,最早提出义利范畴的孔子,却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公义”之行是君子、圣人才具有的道德品质,这就给奴隶主、封建主的贪婪谋私行为披上了“公义”的面纱,暴露了传统人生价值观的阶级本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