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A841;A8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1)04-0013-05 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历史任务。在这方面,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开拓。毛泽东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1]从整个中国现代化历程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为现代化建设创造必要的社会前提条件。在革命胜利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则更长,任务更伟大、更艰巨。本文考察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确定和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历程,论述了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基本观点。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就指出,中国工人阶级要为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1953年在公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以后,在根据毛泽东修改和审定的中共中央宣传部起草的《关于在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明确提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早提法。1954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一文中提出,我们的总目标,是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又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里增加了“现代科学文化”的要求,强调了科学技术和文化在现代化中的作用。1959年底和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又提出了国防现代化的要求,他说:“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这个提法第一次完整地表述了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思想。毛泽东这一思想,后来在1964年底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被确定为中国人民奋斗的目标。 毛泽东不仅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目标,而且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提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步骤和战略设想。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在实践中曾作过多种设想。早在1954年6月毛泽东就提出:“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究竟需要多少时间?现在不讲死,大概是三个五年计划,即十五年左右,可以打下一个基础。到那时,是不是就伟大了呢?不一定,我看,我们要建成一个伟大的国家,大概要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了,就像个样子了,就同现在不大一样了。”[2]1955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他同样指出,要建成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就需要有几十年的艰苦努力,要五十年的时间,即本世纪的整个半世纪。1957年毛泽东在《1957年夏季的形势》一文中又指出,在我国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基础和现代化的农业基础,从现在起,还要十年至十五年。十年至十五年以后的任务,则是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准备以八个至十个五年计划在经济上赶上并超过美国。1958年,“大跃进”期间,毛泽东曾一度改变过去一贯的设想,认为:“我国在工农业生产方面赶上资本主义大国,可能不需要从前所想的那样长的时间了。”[3]毛泽东提出了在短期内超英赶美的口号,但这一口号脱离国情,急于求成,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在经济困难时期,毛泽东根据国情,又冷静地思考了中国的发展战略,在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时间问题上,他认为要比过去的估计更长。因而,1961年他在同蒙哥马利的谈话中说:“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4]在1962年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又提出:“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并且语重心长地告诫说:“我劝同志们宁肯把困难想得多一点,因而把时间设想得长一点。”[5]这是毛泽东在对国情进一步认识后所得出的比较符合实际的设想。 1963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工作会议。根据毛泽东等人的意见,确定在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工作之后,对今后国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分两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我国工业走在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随后,1964年12月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根据这一设想明确提出:第一步,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建立我国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力争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实现我国的四个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这是最早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远景规划的宏伟蓝图。 (二)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开拓 目标确定之后,道路就是至关重要的了。革命要解决道路问题,建设也要解决道路问题。1957年,毛泽东指出:“过去革命,这种方法,那种方法,这种政策,那种政策,党内有过很多不同意见,结果我们采取了一种比较适合情况的政策,所以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比较从前那几个时期都进步。建设的方针也是可以这样,可以那样,我们也要采取比较适合情况的方针。”[6]所以毛泽东一直重视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研究和探索。 在新中国建立的初期,我们还没有领导全国经济建设的经验。当时,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特别是在重工业方面,几乎一切都抄苏联,自己的创造性很少。”[7]对于这种情况,毛泽东一方面认为是必要的,另一方面又总觉得不满意,不是长久之计。这样,随着苏联经验的弊病在实践中的暴露,毛泽东开始了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这个探索历程,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1.从1955年夏到1957年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反对教条主义,从理论上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最早可追溯到1955年夏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毛泽东历来很重视农业发展的道路,他认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必须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并且认为中国的工业化必须与农业社会化相结合。1955年底,毛泽东通过调查研究,开始在理论上比较系统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其成果主要表现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在这些著作中,他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战略方针。他还在《做革命的促进派》一文中提出了速度问题和质量问题,希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比较快一点,比较好一点,并且指出:“我们讲的是实事求是的合乎实际的多、快、好、省。”[8]这一时期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正如毛泽东1958年3月在成都会议上所说的,《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了自己的建设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