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是一种范围性概念,即指企事业单位内部的审计业务,而不是主体性概念,即由内部审计人员从事的审计业务。内部审计外部化则是指内部审计业务由企业外部的民间审计组织全部或部分承担,是审计主体的外部化,不是内部审计定义的变化。 一、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成因、现状及展望 (一)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成因(见表1数据)。
二、关于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争论 对内部审计外部化问题,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争论的一方是内部审计部门,另一方是外部审计组织,仲裁方自然便是决策管理层。 (一)内部审计方的观点 1.内部审计部门具有不可分割和不可替代性。内部审计作为单位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能缺少的。同时,内部审计部门也是其他组织形式所不能替代的。这是因为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单位内部独立的管理部门,强调评价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时刻关注企业面临的风险,并能从客观公正的角度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为管理者的正确决策服务,为本单位总体目标服务。这一切都得益于专职内部审计人员的存在,他们可以完全溶入到企业的文化中去,透彻地了解本行业及本企业的经营特点,从而结合审计工作的开展得出更有价值的结论。 2.休戚与共的关系使得内部审计部门具有更强的动力和压力。管理层决策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内部审计人员做出的审计结论,这同样关系到内部审计人员的成败,因此,他们做出的审计结论的质量会更高,会更多地从单位的长远利益出发。而外部审计人员,一是很难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二是和被审计单位没有风雨同舟的利害关系,因此,他们的审计结论难以从被审计单位的长远利益出发,也更难以高度的责任心来考虑被审计单位的特殊情况。 3.由内部审计部门来开展内部审计业务具有及时性。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比较熟悉本单位的情况,可随时掌握各种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建议、采取措施。 4.内部审计部门为潜在的管理人员提供了从事企事业管理的锻炼机会。作为内部审计人员要从本单位的整体利益出发,寻求最佳的发展策略或建议,这是作为企事业管理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5.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的工作是创造价值的,只是这种价值不能像审计费用支出那样显性化。只注重财务预算支出,而不注重实效的管理层是不称职的。英明的管理层应该看到内部审计人员是作为管理人员、顾问人员存在的,而不仅仅是查错防弊的人员。 6.外部审计组织与企业的紧密关系将会影响审计的独立性。 (二)外部审计方的观点 1.规模经济。外部审计组织不仅在组织规模上,而且在业务规模上都是经济的,高额的服务成本费用可在大量的客户那里得到补偿或分摊,因此能够实现等效服务下的成本最低,或成本相同下的更高效服务。 2.资源配置最优。外部审计组织可根据内部审计业务的需要灵活地制订预算,安排人员,而且还可以利用自己在各地的分支机构和固有渠道,以达到效果最大、成本最小。 3.外部审计组织的介入,可以使管理层专注于外部竞争或内部经营管理等重要领域,而内部审计部门的日常审计往往是低效的,还可能会分散管理层的精力。 4.外部审计组织为维护自身信誉,会千方百计为客户着想“质量就是金钱,信誉就是生命”,是外部审计组织动力和压力的体现。 5.外部审计组织具有先进的审计技术,丰富的审计经验,而且部分一流的会计公司还拥有独特的质量控制与保障制度。 6.外部审计组织对一家公司同时进行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并不相互冲突,因为它们的侧重点不同。大的会计公司可以通过人员和组织安排来同时完成独立审计和内部审计,并通过相互制约和监督来增加审计的深度,降低审计风险。 (三)争论的焦点 1.谁更会为企业利益着想? 2.谁能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职能? 3.外部审计组织同时进行内、外审计是否会影响其对外独立地发表审计意见? 结论不是由争论决定的,而是由管理层根据本单位具体情况和需要来决定的,更是由内部审计部门和外部审计组织的竞争来实现的。在内部审计部门和外部审计组织之间如何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远不是根据成本效益比率就能确定。因为内部审计业务本身的价值就是不确定的,是因企业而异的。因此可以预见,内部审计外部化的结果,必将是内部审计部门和外部审计组织相互结合开展内部审计业务,结合的比例会因企事业单位的规模、行业的特点及内部审计部门的能力等不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