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账面“异常红字”的表象 1.从记载的形式看 反映在总账账户中的“红字”现象。特别是期末余额出现“红字”,个中定有原因;反映在明细账户的“红字”现象,尤以“存货”、“往来”等有关的账户为甚;反映在记账凭证中的“红字”现象最为普遍,也比较直观,同时对应关系明确,一般可“由表及里”。而原始凭证中的“红字”现象,主要出现于自制凭证中,当附件多,相互轧差后再登记的分录极具隐蔽性。如某企业*号凭证,借记“生产成本”1.26万元、贷记相关科目。其所附“材料出库单”中红字冲回的 金额却高达8.52万元。 2.从记载的过程看有三种情况 一是期初的“红字”现象。重点是在年初承接上年之时,往往涉及到前期的情况。二是期间的“红字”现象。发生的频率较高,原因也比较复杂。三是期末的“红字”现象。一般是对当期进行的调节,但对后期的影响十分明显。 3.从记载的内容结构看 一是数量和金额两者记载、结存的方向不一致。金额是蓝字,而数量却为红字;数量为蓝字,而金额是红字。二是数量和金额的记载不配比。即单位价值悬殊过大。 二、“异常红字”导致的隐患 1.账务记载失真。极易造成账账不符,账实不符,报表数据不真。如某企业“包装物”账户———“A品种”,期末“红字”余额为6.08万元,进一步延伸发现“A品种”期末实物库存为4.98万元,账实相差达15万元。 2.账实无法核对。类似上述情况,我们在对企业进行实地盘点时,由于相差甚远,需做大量的调节工作,而会计账户则失去了控制作用。 3.改变账户性质。如“应收”、“应付”等账户,不按规定进行核算,利益相关人无法从财务资料中得到真实信息。 4.盈亏核算虚假。某企业1999年末“原材料———B品种”,账面数量反映356公斤,但金额却记载-26.33万元。审计结果查明:该品种目前价格上涨,而企业当年效益不错,故在结转成本时,其单价增加了一倍。全年共多转成本达47万元。 5.变相更改处理方法。财务会计制度、税法、新《会计法》等均规定,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而上述各种做法,与之相悖,实质上是一种违法行为。 三、“异常红字”的审计对策 1.审计的基本方法 首先可采用比较分析法和账户分析法。前者主要是对当前及相关会计核算期限进行对比分析;后者主要是对会计分录中的相关科目进行分析。其次可采用实物盘存法。主要针对实物账户进行,以调节法相辅之。再者可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利用EXCEL的有关功能,将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2.对问题的认定和处理 关于“量”的分析。“红字更正”只能是簿记技术的补充,当其具有连续性、经常性时,应重点审计。关于“质”的认定。“红字”频率的高低,并不能简单地以“量变引起质变”而推之。真正的“质变”往往无需“量多”,诸如“待处理”、“预提”等账户的调整,涉及到成本、利润的比重较大时,仅一笔“红字”也可能是重大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