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报告: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报告中必须重点说明重要审计发现和建议,还应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报告已批准的审计工作计划、人员计划和在财务预算执行中出现的任何重要偏离及其原因。 恰当的控制:是指为管理层的计划和组织(设计)提供适当的保证,使该组织的任务和目标能够经济有效地完成。 分析性审计程序:是通过研究和比较财务和非财务资料中的一些关系来进行的。分析性审计程序的应用是基于下述前提:在缺乏已知的相反条件下,可以合理地认为资料之间的关系是实际存在而且是持续的。相反条件的例子包括不正常的或非经常性的交易事项;会计、组织、经营、环境和技术上的变化;效益差、效率低、差错以及不正当行为或非法行为。 鉴别能力:是指要有识别存在的或潜在的问题的能力,以及能够确定是否要采取进一步的研究或需要得到协助的能力。 审计目的:包括内部审计师所拟定的总括说明和确定拟达到的审计目标 审计程序:是内部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执行的收集、分析、解释和记录审计资料的作业。审计程序是实现审计目的的方法。 审计方案:是列明在审计过程中应遵守的审计程序的文件。该文件还说明审计目的。 审计报告:是说明审计目的、范围和结果的经签署的书面文件。审计结果包括审计发现、审计结论(意见)和提出的建议。 审计范围:明确内部审计所包括的活动。审计范围包括:(1)审计目的;(2)所执行审计程序的性质和程度;(3)审计期限;(4)指明未受审计的有关活动,以便与该项审计划清界限。 审计工作日程:包括:(1)所要审查的活动是什么;(2)何时进行审计;(3)估计所需时间,应考虑所计划的审计工作的范围和需由其他人进行的审计工作的性质和程序。 审计工作底稿:应记载在审计过程中获得的资料、作出的分析和形成的结论,并作为提出审计发现和建议报告的依据。 可审计的活动:由那些能够评价和做出结论的问题、单位或系统组成。可审计的活动可以包括:(1)政策、程序和惯例;(2)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3)总分类账户余额;(4)资料系统(手工的或计算机化的);(5)主要的合同和方案(计划);(6)企业组织的产品或服务;(7)职能,如电子数据处理、采购、市场销售、生产、财务、会计及人才资源;(8)经济业务活动系统,如销售、收款、采购、付款、存货和成本核算、生产、金库、工资和资本性资产;(9)财务报表;(10)法律和规定。被审(计)者:包括被审计的任何个人、单位或被审计组织的活动。 核准:是指核准机关核实和确认所进行的活动或经济业务符合已建立的政策和程序。 核准工作:包括提出或授予进行活动或经济业务的许可。 董事会:包括内部审计师要向其提交报告的董事会和这类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以及内部审计师向其报告的机构或具有立规权的团体的领导人员;非盈利组织的管理团体的管理人员或受托人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和其他任何被指定的组织的领导机构。 原因:指所期望的和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异的产生原因(为什么存在差异)。 章程:是指内部审计部门用以确定其宗旨、权限和职责的正式书面文件。该章程必须:(1)确定内部审计部门在该组织中的地位;(2)授权在执行审计工作时可以检查的有关记录、人员和实物资产;(3)确定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 道德准则:是内部审计师协会为使其会员及注册内部审计师有效地履行其职能而制定的行为准则。该道德准则要求内部审计师必须遵守高标准的诚实、客观、勤奋和忠诚的原则。 结论(意见):是内部审计师在审查活动中对所发现的问题的评价结果。该项结论通常根据他们全面的分析正确观察所发现的问题。 条件:是内部审计师在审查过程中发现的事实证据(什么是确实存在的)。 利益冲突:是指不符合该组织最大利益的任何关系。利益冲突会妨害个人客观公正地履行其职责。 控制:是指管理层为了增强完成所制定的任务和目标的可能性而采取的行动。管理层计划、组织和领导进行有效的行动,以提供适当的完成任务目标的保证。因此,控制就是管理层恰当地进行计划、组织和领导工作。 控制环境:是指董事会和管理层对控制的重要性所持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行动。控制环境为实现内部控制系统的基本目标提供了纪律和框架。控制环境包括以下要素:(1)诚实性和道德价值观念;(2)经营管理的和作业风格;(3)组织结构;(4)授权和责任的分配;(5)人事政策和惯例;(6)人员的胜任能力。成本-效益关系:是指管理层要权衡任何揭露和风险所带来的潜在损失与控制其发生所需的费用孰大孰小。 评判标准:其在作出评价或核实时所使用的准则、措施或期望值(什么是应该有的)。 检查性控制:是指能检查和纠正已发生的不符合要求事件的行动。 指挥工作:其含义除了指完成任务和计划的活动外,还应包括批准和监控 执行情况,定期地把实际执行情况与计划进行比较,并把这些活动记录在案,进一步提供使系统按计划运行的保证。 指导性控制:是指能引导或促使期望发生的事件出现所采取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