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刊物的崛起与中华文化传播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可文 美国密苏里大学 郝晓鸣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原文出处:
新闻与传播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内容提要 随着电脑网络的发展,海外中文报刊进入了电子时代。据作者统计,目前在世界各地由留学人员主办的中文电子刊物已达20多种,有不少还取得了国际统一的书号。这一新的趋势是适应新移民,特别是海外留学人员人数多但居住分散的状况而形成的。电子刊物的特点是廉价(有时是免费),编辑程序简捷,制作费用低,便于跨国界发行,读者选择性大。不过目前电子刊物还有一些局限性:比如1.读者限于电脑族,因此2.读者群有限,3.目前尚未进入专业状态,4.无法商业化,因而也无收入,无法更新设备和聘请专业人员。

      作者认为,电子刊物对以留学生为主体的新移民在文化方面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它具有保持和发扬文化传统,保持与本土文化联系,以及帮助移民解决异文化冲突等重要作用。

      海外中文报刊一直是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对象。《中国新闻年鉴》从1982年创刊至今,基本上每期都刊载有关海外中文报刊发展情况的文章或资料。然而,从《年鉴》提供的信息来看,中国学者对海外中文报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印刷报刊上,极少涉及目前已有广大市场的中文电子刊物。

      电子刊物通过电脑网络发行,订户既可通过电脑显示阅读,也可打印阅读。由于省略了传统意义上的印刷与发行,电子刊物发行成本极低。在海外的中国学生学者(简称留学人员)中,中文电子刊物目前广为流行,极大地扩展了中文刊物在海外的覆盖面。其中读者最多的《华夏文摘》目前有3万以上的直接间接订户,分布于世界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第一家由大陆官方主办,以中国留学人员为对象的中文电子刊物《神州学人》也于今年1月创刊。

      对留学人员来说,中文电子刊物在其广泛性和影响力方面均超过了传统印刷的中文刊物,代表了海外中文出版业的新潮流,是海外中文报刊和中华文化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着重探讨:中文电子刊物发行的技术条件,海外中文电子刊物的兴起与现状,以及中文电子刊物对传统印刷刊物和中华文化传播的影响。文中不涉及在母语为华语的国家和地区发行的电子刊物。

      海外中文电子刊物存在的技术条件

      由于电子刊物是通过电脑网络而非传统传播方式发行,电脑网络便成了电子刊物存在的先决条件。世界上第一个电脑网络(ARPANet)于1969年在美国建立,位于密执安州的美国科学基金会网络(NSFNet)为其中心。自1983年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通过传递控制协议和串网协议将美国各地的大型电脑中心并联成网,从而组成了全国范围的电脑网络,取名为国际网(INTERNET)。从1988年起,国际网与独立在外的一些教育和商业网络通过建立通道而并网,形成现在的跨网体系。与此同时,国际网通过与其他国家电脑网络的串连,与两万多个次网络和无数台电脑相连,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性电脑网。据统计,国际网在1991年仅有13万用户,到1993年8月用户激增到800万以上,目前用户总数在3300万左右,估计到1998年将达到1亿。①

      海外中文刊物发行的一大难点是读者分散于各地,邮递费用高而且难以保证时效,国际网络的存在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办法。在可以与国际网连接的电脑网络开户的任何人都可以直接订阅各类以电子形式通过国际网发行的刊物。刊物发行人可以免费将每一期刊物准确及时地发送到读者的电脑帐号中。另外,电脑网络的多种用途为电子刊物的发行阅读提供了多种灵活方式。例如,刊物的发行者通过文件存取方法可将过期的杂志存放在电脑网点供读者选取。这样,并不直接订阅某一杂志的读者也可以随时以文件存取方式调阅。考访站(gopher)的建立,更为读者提供了方便。读者可以通过考访直接阅读,提取或打印存放于各考访站的刊物和资料。除此之外,网络的使用者也可以经常在用户论坛上看到他人转贴的各类刊物和文摘。

      由于目前国际上使用的电脑网络并非根据中文传递要求设计,在网络上传递中文文件有诸多不便。电脑首先要收到某一字(字母)的代码,然后根据该代码从另外的地方得到该字(字母)的形状解码信息后方可在屏幕上显示文字。英文字母编写最通用的是美国信息交换标准码(ASCII)。汉字常用的编码方式有适用于简化字的中国国家标准局发布的国际(GB)码和台湾、香港通用的适合繁体字的大五码(BIG5)。美国标准码编码时占用一个字节8位中的7位,这样可以编128(2的7次方)个字母,这对于英文已绰绰有余,因为常用的可打印字符只有94个。然而,汉字用字量大,一个字节显然不能满足要求,于是就要用两个字节来代表一个汉字。为了区别于标准码,中文利用了一个字节中的全8位信息,但采用了与标准码对应的编码空间。从理论上讲,这种方式可以编8836(94×94)个字,足以应付常用汉字,但同时也为网络传送中文信息带来诸多不便。由于国标码和大五码都使用8位信息,而国际上通用的网络只传输7位,要让7位的网络传递8位的信息就必须采用某种变通方法。留学人员首先想出的办法是通过编码(UUENCODE)软件将中文信息变为7位后通过网络传送,接收端再通过译码(UUDECODE)软件还原出8位中文信息。这种方式对国际码和大五码都适用。而后,留学人员又先后发明了以国标码为基础的中文(ZW)码和汉字(HZ)码,不但解决了在电脑网络上传递中文文件的问题,而且可以在用美国标准码创写的电脑软件的工作环境下在屏幕上直显汉字,大大方便了中文在国际网络上的运作。②除了上述方法外,图文(Post Script)技术的发展也为中文文件的传递和阅读打开了方便之门。由于用图文语言书写的电脑程序可将中文以“图形”方式显示,所以中文图文文件可以不需中文软件即可在西文电脑环境下通过“图形阅读”软件(VIEWER)阅读或打印。近年来,随着国际网的发展,大批工作站投入使用,全球网络多媒体信息资源索取和传输系统——万维网(WWW)得到迅猛发展,某些万维网软件如马赛克、山猫等也能直显中文。这一切都为中文电子刊物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