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展开,报纸行业由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部门向着经济建设的一个有潜力的产业部门转化。报业走出了党报独尊的“卖方市场”,进入五彩纷呈、选择性极强的“买方市场”。目前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是什么?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区报纸行业同全国各地报业一样,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过去没有办报的地市办起了报纸,一些地县和行业也办起了报纸,政府机关报、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生活等方面的报纸相继问世。到1994年12月份,全国公开发行的各类报纸已有2039家,其中我区有66家,报业实现“多元化结构”。与十几年前的情况比,使人有“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之感。 但是,我区报纸对市场的反映还不够灵敏,有时甚至表现得麻木、迟钝。这可以从买方市场下的报纸行为看出。 所谓买方市场,是供大于求的市场,是广大卖者处于市场现实压力下的市场。在压力面前,我区的许多报纸的编辑行为并未作根本性改进。诸如报道计划的制订,来自上头的内容较多,从市场实际考虑较少;会议、文件、领导讲话之类东西占的篇幅较大,而反映市场流程、市场主体心态行为的稿件显得空泛;教导、灌输性的文章连篇累牍,实用、操作性的经济信息、服务项目不多;一般化的经验、做法发了又发,社会和市场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难得见面;言过其实的赞歌反复吟唱,而对经济生活中的丑恶现象的揭露、批评、示警性的报导似乎有意回避等等。在编辑、印刷手段上,高科技、新技术的采用进展太慢,虽然报纸的排版大都使用了微机,而采访、编稿仍然停滞在笔记手写的原始阶段。有些报纸甚至对打区内长途电话还有诸多限制。此外,报纸的纸张、来稿、信息源等原材料和编辑、记者等劳力以及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也不能全方位反映市场要求。近年来编辑部来稿较少,根本原因是稿费太低;信息陈旧是因为没有与国家信息库联网;冗员太多是因袭沿用了过时的机关的人事制度,例如员工一旦调入便终身录用。 再从分配行为看,发展资金、后备资金在一些大报是按比例提留了的,而许多“打一枪换个地方”的小报则实行分光吃尽。工资、资金分配在小报拉开了差距,而一些大报基本上还是按资历、学历、职称、职务分配,没有较多依据劳动成效合理分配。以发行、广告为主要内容的报纸交换行为,也未能适应市场的变化。近年来每到八九月份便重开“发行大战”,有的利用行政命令层层压指标,有的利用行业系统的权力强行摊派,甚至以不订报纸就不给办证、发照相要挟。广告的组织,主要靠人情、回扣。一个“拉”字形象地透露了做广告的底蕴。 我区报纸在买方市场上缺乏足够的应变能力,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根本原因在于报社没有成为真正意义的企业。 所谓企业,在当今中国是被视为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性经营活动的盈利性组织,是一个独立和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经济上的独立能力和责任利益。一般来说企业具有四个显著特征:一是独立性,二是逐利性;三是应变性;四是抗扰性。从表面看,我区报纸似乎大都已经满足了作为企业的规定性要求,而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具备企业基本要素和特征。在独立的决策权方面,许多报纸还没有完全独立的人权、财权、物权,在相当程度上要听命于主管部门,尤其是用人权方面,上级指派的不能不要,一旦调入就“终生相守”、“不离不弃”。对于来自外部环境干扰的反映也是显得软弱无力。诸如广告代理制的推行,尽管全国上千家报纸期期以为不可,而言者淳淳,听者藐藐,逼得报纸广告部门不得不搞翻牌公司以应时艰。至于逐利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传统观念并没有完全破除。报纸是“圣洁的殿堂”,争利于市太失身份,许多人有这样的顾虑。关心报纸整体利益的只是少数人。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区许多报纸无论从概念上划分还是从实际上考察,仍然是行政性或政策性经济组织。 既然,我区许多报纸还不完全具备企业的要素和特征,在买方市场上缺乏应变能力就不足为怪了。 (二) 当前我区报纸面临的问题,是从计划向市场转变过程中的问题,是旧体制的残余与新体制之间矛盾的产物。解决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要靠深化改革。 我们说的报业改革,就是把报纸推入市场,让报纸在接受宏观调控的同时接受市场对报纸资源的配置,在现实情况下,深化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更新观念,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闻观。过去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有一种说法:是计划经济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把报纸仅仅看成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的一个部门。在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全面展开的今天,这种理论似乎已经过时了。事实上,报纸不仅仅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不仅仅是“喉舌”和“传声筒”,在市场条件下,作为信息产业属于第三产业范畴,是生产要素市场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报社是企业,报纸产品是商品,记者、编辑是商品生产者,报纸发行、广告招揽人员本质上是推销员、生意人。 在市场经济中,所有商品生产都要追求高效益、高利润,在价值规律下进行激烈竞争,谁遵循了价值规律谁就胜利,报纸在市场上,毫无例外地要受价值规律制约。但是,报纸又不同于一般物质生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报业的双重属性决定了报纸产品的二重属性。即见报稿件不具有直接的商品属性。比如新闻的价值在于它的真实性和新鲜性。报纸通过连续大量地刊登生动、真实的新闻争取读者,增加发行量,最后在报纸经营的整体上体现商品性。而广告和经济信息则是直接通过向企业提供服务,参予市场竞争。所以,在实际操作中,要划分报纸的商品性和传播行为商品化的界限,划清媒介走向市场与有偿新闻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