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心理探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韩喜忠 北京市大兴县广播电视局

原文出处: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编者按:此文所阐述的观点,在目前我国的新闻论著中很少见到。新闻心理学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欢迎对此有兴趣的同志参与研究。

      面对人世间的新闻现象,犹如仰望夏夜的银河星海,令人神往而又困惑。随着人类思维空间的开拓、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新闻领域的探索反而愈加无穷无尽。比如新闻是什么,这个原先认为已经很清楚了的问题,若跳出单一封闭研究的旧框框,引进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站到不同的观测方位,运用不同的探究方法,采取不同的表述方式,进行综合开放研究,就会得出不尽相同的新闻观念。其中,用心理学的眼光看新闻,新闻就焕发出一种人的心灵之光。

      (一)

      在人类生活中,存在着两个显著不同的世界: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对于人来说,物理世界是一个客观的物质存在,心理世界则是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

      人的大脑当然也是一种物质,但它又是从物质母体中分化和生长出来的心理世界的花朵。

      在物理世界中,地球不过是宇宙间一粒微尘;而在心理世界中,地球却是一个被人类情感紧紧拥抱着的广阔天地,人类则是天地间至高无上的万物之灵。

      当然:“存在决定意识”,心理世界终归是物理世界的反映,客观存在的物理世界是一切主观的心理活动赖以产生的基础。但是,人们在强调这一唯物论的基本命题时,往往忽视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事实上,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有两种规定性,一是各种社会关系对人的客观制约性,二是人的自主创造性。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客观制约性与自主创造性是一个相互作用、双向对流的过程,看不到或不承认前者,就会把人变成虚无缥缈的幽灵,同样,看不到或不承认后者,就会把人变成毫无生气的木偶。

      现代心理科学成果告诉我们,外界客体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主体内部机制和条件来实现的。在复杂的心理活动中,外界物理刺激与内在心理反映决不是一种机械决定的因果关系,也不是单一的同步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心理世界的主体是人,而每一个具体的人,由于所处的社会关系和各自经历的不同,又由于遗传的原因(如染色体的某种隐性基因),人脑的结构和高级神经活动特征各有差异,其思想、感情、气质、资禀、学识、才能、兴趣、习惯也就各不相同。同一性质、同一强度的刺激,在不同的个体身上或同一个体的不同情境中,会引起大相悬殊的心理反映;而不同性质、不同强度的刺激在不同个体身上或同一个体的不同境况中,也可以产生庶几相似的心理反映。

      马连良的一口“空城计”,令“老北京”如痴如醉,而不少“小青年”却无动于衷。一位名记者荣获全国“好新闻”奖,家人团聚,神采飞扬,而一个小通讯员的一篇小稿子首次发表,也会呼朋唤友,欣喜若狂。

      外部刺激引起的心理反映,很大程度上是由活动主体的心理因素和心理品格决定的。主体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主体的文化教养和审美理想,主体的需要和动机、习惯和兴趣、气质和能力以及主体眼下的情绪和心境,主体先前的经验和记忆,包括主体潜意识中的心理定势,都将对外界的刺激发生反馈作用,从而使反映结果自然而然地发生倾向于主观的心理变异。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记者在新闻实践中对客观事实的一种能动反映。这种反映不是“有闻必录”,不是“纯客观的报道”,而是要经过记者头脑的选择和改造,因而也存在着“变异”现象。另外,对于新闻报道来说,“反映”客观事实的真实内容,虽说是基本的,第一目的,但光有“反映”还不够,还要根据主体的需要,就客观事实的价值和意义进行“评价”,抒发主体的意志和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即在观念上确定实践活动所追求的理想蓝图。这也就是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所说的:“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新闻报道只有经过“反映”、“评价”和“创造”这三个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环节,才能不仅反映从客体到主体,主体在头脑中再现客体的活动,也反映从主体到客体,主体评价和创造客体的活动。新闻报道在本质上是“反映”、“评价”和“创造”的统一。如果说新闻报道在对客观事实的“反映”环节上也存在着“变异”现象,那么在“评价”和“创造”这两个环节上,其“变异”现象则表现得更为强烈。

      同是一件新闻事实,同是一个新闻人物,不同的记者采写的新闻,无论是角度还是立意,都不会完全相同,有时甚至完全不同。比如,关于“市长电话”,有的记者赞扬,有的记者就反对。赞扬者说,这是市长体察民情,关心百姓,是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反对者称。这是市长越俎代疱,助长了职能部门的官僚主义作风。

      不光在新闻活动中是这样,一般人差不多也总是在这种发生了主观倾斜的“心理场”中从事他的日常活动的。新闻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其实是一种包括“评价”和“创造”在内的人各不同的“个性化反映”。它反映的是经过记者心灵折射的现实生活,是灌注了记者生命气息的现实生活,是一种心灵化了的现实生活。现实生活只有首先成为心理的,才能成为新闻的。新闻的天地其实也是一个“心理的世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