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新闻的兴起 近些年,在新闻界出现了“炒”新闻的现象,即一篇稿件,你报用我的,我报用他的,他报又用你的,如此“来回不断地翻动”。 “炒”新闻究竟是“炒”些什么稿件呢?一类是炒某影星的隐私,某大腕大款的趣闻,以及能引起“轰动效应”的凶杀、暴力、抢劫等事件;另一类是“炒”以“五花八门的男欢女爱,生生不息的情仇恩怨”为内容的媚悦流俗“作品”,以迎合某些读者的“口味”。 “炒”新闻的兴起,并非空穴来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我国的新闻事业日益繁荣,到1993年底,我国公开发行的报纸增加了1850多种,相当于改革开放前的近十倍,发行量达271.52亿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地报纸在原改版的基础上纷纷扩大版面。从1991年《中国青年报》首创《星期刊》为发端,从中央级到省、市、地各级的报纸又增办周末版、星期刊、月末版、文摘版等。许多报纸为了扩大发行量,争取更大的读者群,争取更多的广告,争先恐后抓“热点”新闻,纷纷刊登有深度的报道,增强可读性,追求轰动效应。 在这种形势下,新闻界同其他文化界一样,难免泥沙俱下,鱼目混珠。有些报社,真正用心办报或懂得办报的人并不很多。他们两眼紧盯经济效益,而不顾其他,不择手段地去抢耸人听闻的新闻,不考虑后果地争夺猎奇、猎趣和煽情的稿件。尤其是一些所谓的“热门”稿件,往往有数家乃至十几家报纸一起或先后刊用,为“炒”新闻者提供了温床。 再有,稿费虽然是从事新闻采写应得的报酬,但对社会上某些人又是“炒”新闻的一个诱饵。我国报纸的稿酬,从50年代至70年代(文革时期一些报社一度取消稿酬),长期维持在每千字10元左右。自80年代以来,一般报纸的稿酬涨到每千字为20元至40元之间。近年来个别报刊的稿酬居然定到每千字200元至500元。东北有家报纸征稿时公然宣布:对采写到国家高级领导人少年生活的稿件,一千字可付稿酬500元。如此高的稿酬,对“炒”新闻者也有着较大的诱惑力。 从“炒”新闻兴起的上述种种因素,使我们认识到,“炒”新闻绝非是新闻改革的产物,而是商品大潮中出现的一个“怪胎”。 “炒家”自白 现已发现不少“炒”新闻者,尤其是一些所谓的自由撰稿人,经常是“一把剪刀闹革命”。有个“自由撰稿人”写出刘晓庆当上款姐的一篇特写较有代表性。作者把此稿送到某报社编辑部,并请有关的编辑吃饭。这个“炒家”借着几分醉意,同编辑侃起刘晓庆一稿写作的过程:“刘晓庆,实不相瞒,我从来没见过她。”编辑马上追问:“可你的稿子里却写得活龙活现,还有不少现场的细节,说采访她时,她让秘书给你倒水点烟,你们一起还谈起四川老乡,家乡的菜怎么好吃……难道这些内容都是你编出来的?”这时,“炒家”吐出了实情:“我写的所有特写也好,纪实也好,包括人物专访,从来没采访过谁。我所以要在稿子里加点细节,就是要制造一种气氛,使人觉得我真的去采访了。其实,像刘晓庆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她的那些事,大报小报都‘炒”得差不多了,即使我真去采访,也挖不出什么新东西。我又何必费那个劲呢!刘晓庆炒房地产、办公司,光北京就有不少家报纸登出来了。我顺手挑几篇,从中找些老百姓喜欢看的内容,编编改改就是一篇。话又说回来了,炒新闻,谁不是我抄你的,你抄他的。实话实说,我写稿子就凭一把剪子一瓶浆糊……”这个所谓自由撰稿人的上述自白,道出了“炒”新闻多是抄新闻的秘诀。 还有一些“炒家”编写一篇稿件,内容不改一字,而变着法换标题,也“炒”得火热。这里仅举一例。有个作者编写了一篇反映我国现代青年结婚后不要孩子的“社会纪实”,复印了40份,换了40个标题,什么《无孩贵族》、《两个人的世界》、《中国新生代的选择》、《并不寂寞的家庭》、《当代人的新活法》、《潇洒人生--结婚不要孩子》、《中国青年大撒把》等等,最后用了一个惊世骇俗的题目:《炎黄子孙将面临绝种》。这样一篇稿子换了40个题目,利用隔行如隔山的“行业差”和“时间差”、“地区差”,寄到全国各地大小40家报刊。用作者的话说:“40发炮弹,个个十环,没一虚射,全都见了报。”他的结论是:“报上的文章一大炒,就看你会炒不会炒。关键是抓住‘热门”选题,一枪可打出40响。” 且看后果 “炒”新闻这股不正之风,给新闻界和广大读者带来的不良后果是严重的。 其一,“炒”新闻在舆论上造成了误导。近几年,许多报纸大炒“追星捧月”的新闻,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当港台一些歌星来大陆演出时,许许多多少女少男为之倾倒,甚而有的得了追星的“梦幻症”。天津市河东区心理卫生协会门诊部相继接待3名因过分崇拜港台歌星而使生活失去平衡的女学生。这些女孩子对港台歌星的崇拜已经到了“痴”的程度,后来得了一种怪病,一闭眼就出现港台歌星的影子,还有一种要和歌星成婚的欲望。因这些梦幻难于实现,她们便经常失眠、自烦、头痛,对学习和生活失去了信心。一些家长针对青少年这股追星热的现象提出:“这是谁之过?”“新闻界又充当了什么角色?” 其二,“炒”新闻往往以讹传讹,践踏了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使新闻报道失信于读者。前些年,不少报纸“热炒”过一条消息,说宇航员遨游太空时,从宇宙中观察地球,所能看到的人工建筑只有两个,一是中国的万里长城,一是荷兰的围海大堤。关于这一讹传,尽管后来有人发表文章予以纠正。但是,1994年在一家报纸的文摘版上仍然“炒”出这条以讹传讹的新闻。在1994年敦煌研究院成立50周年还未庆祝的时候,一些报纸又“炒”出《敦煌危急》、《敦煌艺术宝窟面临灭顶之灾》、《莫高窟不再开放》等骇人听闻的报道,而且越“炒”越烈,从国内炒到国外,以至惊动了联合国的有关机构,专门派专家到敦煌调查,最后用事实澄清了讹传。敦煌研究院院长也不得不出面驳斥这种以讹传讹“炒”出来的新闻。他痛心地说:这样一味猎奇,追求轰动效应,谬误流传,已给敦煌研究院甚至国家的声誉造成一定的损失,新闻界应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