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毛泽东在文章修改方面为人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内容与形式相统一是他修改文章的根本目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是他修改文章的一贯态度、画龙点睛、点铁成金、锦上添花是他修改文章的主要结果。《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以下简称《文选》;本文引语和例子均出自该书)所提供的修改情况下相当集中而典型地表明了这一点。。 画龙点睛 所谓画龙点睛,就是在关键之处把文章的基本观点、基本内容、基本态度等简明扼要地揭示出来。哪里是新闻文章的关键之处?有规律可寻的地方是标题与开头。这两处所用文字虽不多,所起作用却很大。在这两处把文章的基本观点等揭示出来,往往可以起到引出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若发现这两处有问题而加以修改,往往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毛泽东对此有着精辟的见解,其画龙点睛式的修改范例也大都产生于这两处。 毛泽东特别重视标题的拟制和修改。他说:“标题要吸引人看,这很重要。”(《组织大家写评论》)但什么样的标题才能吸引人看呢?毛泽东下面的修改实例可以解答这个问题。1948年,他在审阅新华社的一条消息和一篇社论时,将它们的标题都改了,并说明了改换的理由(《关于标题、导语和综合报道》):“凡新闻,标题必须有内容。原题并无内容,不能引人注目。”“凡文化文标题,亦须有内容。原题没有内容,不能引人注目。”对照着分析一下原题与改题,可知毛泽东说的“必须有内容”的实际意思是:标题不能太笼统,应该鲜明地反映出文章的基本观点或基本内容等。这样的标题才能吸引人看。两原题特别是社论原题《中等教育问题》太笼统,而改题《恢复和发展中等教育是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则表明了社论的基本观点,起到了“以一目尽传精神”的作用,非常引人注目。在毛泽东大量修改的标题中,有些除了具有这样的优点外,同时还更突出地显示出了他过人的政治智慧、思想深度和语言才干。如他对《解放日报》1944年8月15日社论的修改就是这样。该文原题为《欢迎美军观察组》,改题为《欢迎美军观察组的战友们》,如果我们明了社论写作的时代背景,便可悟出这一修改的妙处何在。根据当时情况看,对待美军观察组,在言行上都应当采取特别友好的态度。而原社论在这方面的表现却明显地不能尽如人意:其正文虽较出色地表达出了这种态度,其标题却未能较好地做到这一点。因为,“欢迎”一词有时并不能显示出真实的感情色彩,特别是用于涉外问题上时是这样:不少情况下它仅仅是一种必用的外效辞令而已。而改题加上“战友们”三字,便有了实质性的厚重的感情内容。在共同抗击日寇的国际大环境中,在观察组不断向驻重庆的美国外交官发有利于中共的报告的具体情况下,称该组成员为“战友们”,是至为得当也是至为亲切感人的。它能起到进一步缩短与该组感情上的距离的作用,也能使尚未扶蒋反共的美国政府产生一定的欣慰感,而对百般阻挠美国组织赴延观察组的国民党则能以较大的心理打击。笔者肯定社论正文在这方面表现较出色,原因之一就是它使用了“战友”这样的字眼。但是经过修改,让这一称呼首先醒目在标题上出现,首先浓缩性地表明对观察组“友好”的基本态度,则无疑明显地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能够使人对正文产生非读不可的心情。毛泽东对人们的政治心理的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能够使人对正文产生非读不可的心情。毛泽东对人们的政治心理的深刻洞察力和娴于文字宣传工作的才能,于这一并无语言表达难度的修改中可见一斑。 毛泽东也很重视开头的写作和修改。他有这样的名言:“一切较长的文电,均应开门见山,首先提出要点,即于开端处,先用极简要文句说明全文的目的或结论(现在新闻学上称为‘导语”,亦即中国古人所谓‘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唤起阅者注意,使阅者脑子里先得一个总概念,不得不继续看下去。”(《纠正文字缺点》)这虽是他在审定《中共中央关于纠正电报、报告、指示、决定等文字缺点的指示》时加写的一段话,但其指导意义却不限于这些公文的写作,其它文章大都也应该这么写。一般性新闻文章不像文学作品和文学色彩浓厚的文章那样,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开门见山的写法最能吸引人,一般不宜在开头绕弯子、兜圈子、卖关子。毛泽东的文章大都是这么写的。他在修改方面也要求和力求做到这一点。1848年,他曾就《人民日报》上一篇新闻的修改问题特意指出,该文“须加上明确的新闻导语”(《关于标题、导语和综合报道》)。从他的手迹中我们也能见到画龙点睛地修改开头的范例。如他对《中国政治黑暗,抗战不力,英美盟邦大不满意》开头的修改便非常成功。该消息原来的导语是:“英美盟邦人士,对中国政治黑暗,大不满意。”后改作:“英美盟邦人士,对中国之法西斯政治,大不满意。”原语未能较好地揭示出全文的观点和目的,而修改后的导语则出色地做到了这一点。因为,该文主体和结语的内容意在暗示和启发英美明确地认识到国民党反动派实行的是法西斯政治,从而使与法西斯势力不共戴天的英美加深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不满,所以,用“黑暗”这一比喻性的含义宽泛的概念很难使这种暗示和启发收到效果,而只有代之以“法西斯”,才能使人对下边的暗示和启发心领神会。 点铁成金 点铁成金的修改范例在毛泽东笔下也不少见。这里可分为使局部变出色和使全文变出色两种情况。不管属于哪种情况,其特点和规律都是:修改后的文字主要好在内容上而不是形式上,亦即使原来的意思变得高度准确而鲜明了。这是由体裁和语境所决定的。毛泽东修改的文章绝大多数是新闻性的议论文、应用文和记叙文,而这些文章的生动性一般均逊色于文学作品;何况,修改的对象仅仅是少量词句,其上下文所构成的语言环境从各个方面(笔调、句式等)限制了它们的自由活动;因此,经过修改它们可以在语言的基本要求即准确和鲜明上达到“极致”,却很少有同时又很明显地表现出生动性的可能。如新华社消息《美国大量运送蒋军到东北扩大内战》的第一句:“确息:当马歇尔氏好像在努力呼吁东北与中国和平的时候,现住越南的国民党五十三军三个师,又将于日内由美舰运往东北扩大现已十分扩大的内战。”其中的“好像在努力”是毛泽东增添的。原句给人的感觉是:马歇尔真心在呼吁和平,美国政府却在扩大中国的内战。事实则是:美国派马歇尔以总统特使身份来华,就是要他借“调处”中国内战之名,行扶蒋反共之实的。因此原句是不够准确的。改为他“好像在努力”呼吁和平,则恰切而巧妙地表明他呼吁和平的行为是假相,是为了掩盖其积极执行美国政府扶蒋反共政策的烟幕弹;这样改不但使句意高度准确而鲜明了而且也起到了顺利领起下文的作用。可见这一修改是恰到好处的。如果硬要在这里追求生动性,便须对原句作大的改造甚至重写,但那样做的结果或者会使语言不简练,或者会与下文联系不紧凑、笔调不协调,即使有了较强的生动性,也将因其并非“恰到好处”而成为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