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制度的命运与建党初期党对政党合作制的探索

作 者:

作者简介:
匡萃坚 1937年生,江西吉安人,196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为江西财经大学马列部教授,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教学与研究。代表作有:《试论建国初期社会的新民主主义性质》、《试论建国初期的反腐败斗争》、《试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等 南昌 330013

原文出处:
《中共党史研究》

内容提要:

辛亥革命后,中国虽有了众多政党,可却无政党政治。革命派和改良派建立多党制或两党制的种种努力均告失败。为民主而奋斗的人士只能结成革命党在体制外求得生存与发展。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还在根据地试行过革命的一党制。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中国共产党,为了夺取革命的胜利,在最初的岁月里做过与不同阶级的政党合作的尝试。经验证明:关键和希望都在于实现共产党的领导权。对有中国特色政党合作制度的这一探索,为在社会主义时期形成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1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93.2;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15(2001)04-0075-05

      在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的传统是“君子群而不党”,不允许“交结朋党”。辛亥革命后,开始移植西方的民主政治,一下子涌现了许多政党。但是,有政党却没有政党政治;种种建立政党制度的努力均一一宣告失败。为民主而奋斗的人士只能结成革命党在体制外求得生存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就诞生在这样一个没有民主、没有合法的政党活动的环境中。为了夺取革命的胜利,共产党在最初的岁月里,做过与不同阶级的政党合作的尝试。党对有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这一早期探索,为日后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建设提供了启示。政党制度的历史命运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密切相关。

      一、多党制的追求:在专制制度下破产

      在中国,近代政党是辛亥革命的产物。这一方面是有了结社自由;一方面是组建了临时参议院,准备召开议会,制定宪法,为政党活动提供了舞台。一时间,各类政治团体蜂起。民国政权被袁世凯篡窃后,革命派试图在此基础上利用其“发扬共和精神”的誓言,仿效西方建立由政党组织政权的制度,实行政党政治。这就是:由“国会占多数之政党组织完全政党内阁”,“内阁代总统对于议会负责任”,实行“责任内阁”制度,“总统不负责任”(注:《宋教仁集》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89~490页。)。他们拟经由这一途径收回被袁世凯窃据的权力。

      为了准备通过国会选举上台执政,1912年3月,革命派将秘密的同盟会改组为“公开政党”。不久又以此为基础联合一些小党组成国民党,以至规模超过为袁世凯所操纵的共和党,成为临时参议院中的第一大党。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高兴地说:“民国政党,惟我独大”(注:《宋教仁集》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19页。)。有了这等成就,他们就试图进一步建立起某种政党执政的稳定制度。其首选的制度是由两个大党垄断政权的两党制。《国民党宣言》称:“一国政党之兴,只宜二大对峙,不宜小群分立”(注:《宋教仁集》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49页。)。为此他们宣布:“要停止一切运动来专注于选举运动”(注:《宋教仁集》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56页。)。对此,孙中山是支持的。他也主张:“甲党执政”、“乙党在野”,“轮流互易”(注:《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3~64页。)。他还说过:“政党之必有两党或数党互相监督,互相扶助”(注:《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08页。)。这就是实行一种“两党”或“数党”“在朝”、“在野”的两党制或多党制。但是,一个革命党一旦转变为普通政党,各省支部仅为运动选举之机关,不再肩负革命任务,这样在封建专制势力强大且无民主力量为后盾的条件下,就只能任人摆布、甚至任人宰割,而不可能有任何作为。

      历史告诉我们,专制统治者袁世凯压根儿就不要什么“政党政治”。他不仅不要多党制、两党制,甚至也不要什么一党制。他所依靠的是枪,而不是党。只是当时他还暂且需要一个“政党政治”的外观,因而不是取消政党,而是利用政党,以制造一种靠政党和议会继续掌权的民主假象。为此,他在分化瓦解革命党的同时,又拉拢与收买一批名流政客结成“拥袁反孙”的政党。可是,此刻的中国毕竟发生了一场革命,局面已非他单靠这一手就能轻易加以控制的了。1913年2月正式国会选举揭晓,国民党取得参、众两院议席中的绝大多数。国民党人兴高采烈,以为“政党政治”的梦想就将变成现实。袁世凯也慨叹国民党“相逼之甚”。不过,他有恃无恐,深信武器的威力甚于政党。他在暗杀宋教仁之后,又镇压国民党议员中的坚定革命分子,初露了他的凶恶面目。在独裁者的武力面前,政党何用?国会选举又何用?内阁总理的任命仍取决于袁世凯个人的意志,而不是国会中政党席位的多少。这里存在的是总统的专制制度,哪有什么政党的民主制度?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政党只不过是独裁者手中的一个玩物:有用时,拿来装点门面;无用时,弃之如敝履。这时,要合法地登上正式大总统宝座,还需要国会和政党。为了牢牢控制国会的多数,袁世凯虽已掌握三个党,仍感不足,又再资助一个党,炮制一个党。而一当合法手续履行完毕,他便迅速显露出自己专制独裁的真相:先是攻击国民党人“托名政党,为虎作伥”,下令解散,取消有其党籍的议员的资格,从而使国会因不足法定人数陷于瘫痪;随后便下令解散国会,使那班以“扶植政府”为要务的所谓“政党”也失去了立足之地。在免去了政党政治的一切麻烦之后,袁世凯便公开撕去“民主共和”的伪装,上演复辟帝制丑剧。

      此刻,幻想遭破灭的不仅有革命派,还有深受西方民主思潮影响的改良派。梁启超在接受袁世凯资助组建进步党时,本想通过既附和又开导的办法“带着袁世凯上政治轨道”,由“强善之政党”造成“强善之政府”;在政权的组成方式上则主张由“健全之两政党”“嬗代”执政,以多数之民意为进退。直到这时,他才清醒了起来,发起护国战争,历数袁世凯“操纵党派”、“蹂躏国会”的罪行。

      此类幻想的破灭是必然的。当时的中国是武人的天下,并非政党的天下。这里热热闹闹地有过许多政党,可政治却依然是赤裸裸的独裁政治,而不是什么政党政治。这里有过国会中的政党角逐,可是一个政党通过国会角逐上台执政的事却从来不曾有过。革命派对两党制或多党制的企盼,始终只不过是一种一厢情愿的追求;而众多依附袁世凯的政客们却连这种追求都没有。所以这里的“多党角逐”并非什么“多党制的尝试”,更无所谓“多党制的夭折”。这里有的是政党游戏,谈不上什么政党制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