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条约谈判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解决

作 者:

作者简介:
沈志华,1950年生,特约研究员。当代中国研究所 100009

原文出处:
《历史研究》

内容提要:

中苏之间在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方面的矛盾主要表现在新疆、蒙古和东北问题上。中苏谈判期间,斯大林做出两次重要让步:一是在毛泽东的执意要求下同意废除旧条约,签订新条约;二是周恩来巧妙地把蒙古问题与东北问题拴在一起,迫使苏联同意按中国的要求归还中长铁路和旅顺港。中苏之间国家利益冲突的解决,一方面使中苏同盟关系得以在法律的基础上确立起来,另一方面也迫使斯大林调整对朝鲜半岛的政策,以保证苏联的亚洲利益,并能够继续其远东战略。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1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和周恩来先后到莫斯科,与斯大林及其他苏联领导人进行了长时间的协商和谈判,终于签订了替代1945年中苏条约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有关协定,从而将中国与苏联的战略同盟关系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这无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最重大的外交活动,也是中苏关系史上最值得研究的历史事件之一。

      然而,由于档案文献的缺乏,以往研究者无法肯定和明确回答下列问题:对于签订这样一个新的同盟条约,中苏双方各自的立场、方针和设想究竟是怎样的?在他们的协商和谈判中到底存在哪些分歧和争论?签约双方是谁做出了让步才形成了最后的一致意见?化解利益冲突的结果对苏联的远东政策发生了怎样的作用?甚至因当事人记忆的模糊或错误,导致人们得出了一些与历史事实大相径庭的结论。

      1997年,笔者在俄国解密档密中发现一批关于这次中苏条约谈判的历史文献,共70多件,其中包括毛泽东与斯大林的会谈记录,毛泽东、周恩来与苏联其他领导人的会谈和谈判纪要,中苏双方各自拟定的有关条约和协定的最初文本及历次修改稿,以及苏联有关部门和专家呈报的对于条约、协定的建议和意见(注:其中大部分文献已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历史档案选编》课题组译成中文,发表在《中共党史资料》1998年总67辑和《党史研究资料》1998年4期。)。尽管这还不是有关中苏条约谈判的全部档案文献,但对这些文件加以整理和研究,并与中国发表的有关文献和回忆录结合起来,已经可以对1950年中苏条约谈判的主要内容及其过程做出比较清楚的描述,并在此基础上正确判断中苏同盟的历史地位(注:在这方面首先做出贡献的是德国联邦苏联东欧研究所迪特·海因茨希(Dieter Heinzig)教授,虽然笔者还无法阅读他的德文新著《走向联盟的艰难历程:1945-1950年苏联—中共关系研究》,但通过一起开会讨论,并看过陈之宏、陈兼为该书撰写的书评(《历史研究》1999年6期)后,相信他的研究是相当成功的,尽管笔者有些观点与其不尽相同。笔者曾与俄国学者冈察洛夫合著《1950年中苏条约的签订:愿望和结果》(《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3期)一文,讲述了谈判的基本过程,本文将做进一步分析,并增加了新材料。)。

      一 中苏关于同盟条约的不同设想

      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远东的格局,也迫使苏联重新调整对华政策,为了在冷战的国际环境中加强与美国对抗的实力,斯大林无疑需要新中国加盟苏联的东方集团。即将取得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从意识形态、安全利益,以及未来国家的经济建设等方面考虑,显然也要求与苏联保持密切的联盟关系。在这一点上,斯大林与毛泽东有着目标一致的共同愿望。然而,如何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双方的利益冲突——实现这一愿望,中苏之间却有不同的设想。斯大林希望与新中国结盟的方式和表现形式不致破坏雅尔塔体系及损害苏联在中国东北的既得利益,而毛泽东考虑的则是如何树立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如何在中苏条约中保证中国的经济利益。这一分歧集中反映在是否需要签订一个新的中苏同盟条约的问题上。

      中苏双方最早接触这个问题是在1949年初米高扬秘密访问西柏坡期间。尽管这次会谈没有直接提出是否废除1945年中苏同盟条约的问题,而是从新疆、蒙古和东北一些具体问题谈起的,但恰恰是这些问题涉及中苏之间的主权和利益分歧。

      据俄国档案文献,在西柏坡会谈中,苏联采取了当年与国民党政府谈判时同样的策略,即以在新疆问题上的让步来换取中国在蒙古和东北问题上保证苏联的利益(注:参见拙文《中苏结盟与苏联对新疆政策的变化(1944-1950)》,《近代史研究》1999年3期。)。当毛泽东暗示苏联插手新疆问题时,米高扬立即表明苏联在新疆问题上没有任何要求和企图。而在毛泽东试探性地提出蒙古的统一时,米高扬则明确表示苏联不支持内外蒙古的统一,理由是如果蒙古实现统一,那将是内蒙古统一到外蒙古去。随后,斯大林又来电,表明了同样强硬的立场。毛泽东只得表示不再提出蒙古问题。关于东北问题,中苏双方都采取了后发制人的策略。谈到旅顺海军基地问题,毛泽东一方面通过中国民主人士之口向米高扬提出,“在革命政府掌握中国政权后,苏联再在旅顺口保留军事基地就没有意义了”,一方面又表示,中国的共产党人“主张保留这个军事基地”,“待到中国十分强盛,有能力抵御日本侵略了,那时苏联本身也就不再需要旅顺的基地了”。毛泽东用这种委婉的说法,表明中国应该收回旅顺口而目前暂不收回的立场。斯大林很清楚,新中国没有海军,因此目前尚无力收回旅顺港,于是,在得到米高扬的报告后致电毛泽东说:“中国共产党人掌握政权后,形势就根本改变了。苏联政府已经决定,一旦同日本签订和约,而且美国也从日本撤军,苏联就取消这个不平等条约,并从旅顺撤军。然而,如果中国共产党认为苏联军队立即撤出旅顺地区为宜,那么苏联准备满足中国共产党的愿望。”对此,毛泽东和中共其他领导人立即表示,不能马上撤退苏联军队和撤销旅顺口基地。但毛泽东补充说:中国人民感谢苏联的这个条约,当我们强大起来时你们再离开中国,到那时我们再签订类似苏波条约那样的中苏互助条约。所以,米高扬当时的感觉是正确的:毛泽东“有自己的策略考虑,但他没有明说”(注:А.М.Ледовский,Секретная мисся А.И.Микояна в Китай(январь—февраль 1949г.),Проблемы Дaльнеео Востокa,1995,No2,лл.106-107;No3,л.10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