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两种趋向:融入世界与转向民族传统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桧林,1925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原文出处:
抗日战争研究

内容提要:

在世界进入资本主义化进程的时候,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中国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学习西方,这就产生了一个融入世界的问题。中西文化接触之后,在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割裂中国文化传统、过分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现象;但是一因中国文化传统深厚,二因传统文化有其现实有效性,这就产生了转向民族传统的问题。近代以来这两种趋向一直存在,而抗日战争期间更有突出的表现。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上面两种趋向做了顺应的变化。中共本来只是在共产国际划定的范围内活动,对帝国主义国家采取坚决对立的立场,这时则积极与美英打交道,认为“中国已紧密地与世界连成一体”。中共长期激烈地反传统,甚至声称“五四”“被埋葬在历史的坟墓里”了。这时转为主张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提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形式”、“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这些是中共党史上的重大变化。 当时中共已是一个国内国际有影响的党,以后成为中国唯一的执政党。这种变化对中国有着极大的意义。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1 年 06 期

字号:

      当我们考察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的时候,从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和中国自身的变化来看,存在着两种不同甚至相反的趋向:一个是融入世界,一个是转向民族传统。这两种趋向往往是同时存在的。例如,康梁戊戌变法的时候,主要是想按照西方的政治制度,实现君主立宪,但又从中国古代的公羊学中寻找变法的根据。又如,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一些先进分子在中西文化关系问题上主要着眼于学习西方,同时也有人针对这种现象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在这个问题上,抗日战争时期有进一步的突出的表现。

      融入世界与转向民族传统,有相反的相排拒的一面;同时二者又是相成的,结合在一起的。这是个耐人深思的问题,是非常深刻的问题。这是由中国的历史事实所决定的。近代的中国,是一个被列强欺凌控制剥削压迫的落后国家,因此它对西方帝国主义要排拒、要斗争,但是因为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要排拒西方就必须富强,要富强就必须学习先进的西方。近代史上中国的先知人物魏源在近代中西接触开始的时候,就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问题。这个问题具有思想方法论的意义,要“制夷”必须“师夷”,“师夷”就是学习西方。学习西方不仅是学习科学技术,还要学习政治经济制度和先进文化。学习过程也就是趋同过程,就是中国融入世界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世界历史中国历史发展所决定的,不可改变的。

      近代中国为什么出现一个所谓转向传统的问题呢?这是有具体原因的。近代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两个不同时代的文化,二者具有不同的性质。它们之间具有排拒性。在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的同时,批判否定传统文化的思想也就产生了,并且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达到高潮。在批判传统文化高涨的时候,好坏不分否定过头以至传统中断的情况是难免的,中国也曾出现过。有人把这种情况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但当时过境迁批判潮流缓和下来的时候,同时也为了某种需要,人们往往会以平静的心态回顾历史,反观传统文化,从而发觉自己的偏颇。这就产生了重新研究传统文化、肯定传统文化的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转向传统问题。

      同时中国是一个国土广大、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国家。当世界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许多国家沦为殖民地的时候,中国没有丧失它的独立地位。中国人图富强抗外敌,往往求助于自己的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从这里寻找自信和力量。在中西文化接触交汇的时候,中国出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待中西文化的总原则,是毫不奇怪的。随后又提出“中国本位文化”问题。这样做,这样看问题,既是维护民族和国家的独立与尊严;同时也有认为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有它的优越性,可以把它推入世界的含义。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对于振兴民族的现实有效性,是吸引人们关注它的力量之所在。

      上述两种趋向:融入世界与转向民族传统,存在于中国近代史全过程中,到今天还没有终结。我们这里只谈谈抗日战争时期的问题。

      一

      中国是一个被帝国主义控制争夺的半殖民地,所以中国的抗日战争从一开始就具有广泛的国际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中国的抗日战争客观上成为这个战争的一部分。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中国战场更是直接与欧洲战场连为一体。中国战局与世界战局密不可分,中国政局也受世界政局的重大影响。中国的形势和前途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这次世界大战的结局。这是过去中国融入世界的过程中所没有的客观形势,它必然地增加中国融入世界的深度,加快中国融入世界的速度。所以中国融入世界的问题在抗战时期就有了进一步的实现。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对中国的这种发展趋向,做了顺应的变化。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政策、建立过程、与共产国际的关系来看,这种变化是很大的,是带根本性的。这种转变,从长远来看,对中国前途有重大影响,对世界的影响也不可低估。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固然有它的干部条件和思想基础,但是它是在列宁的直接指导下,按列宁的政党学说和组织原则,为实现列宁的国际战略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目标而建立的。中共在成立后的第二年作了下列明确的决议:“苏维埃俄罗斯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和农人的国家,是无产阶级的祖国,是劳苦群众的祖国……全世界的劳动阶级和劳苦群众应该尽力保护苏维埃俄罗斯”。“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大会议决:中国共产党要召集中国工人们加入世界工人的联合战线,保护无产阶级的祖国——苏维埃俄罗斯……抵御资本主义的进攻;并要邀集中国的被压迫群众,也来保护苏维埃俄罗斯,因为苏维埃俄罗斯是解放被压迫民族的先锋”(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世界大势与中国共产党”的决案》,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 册,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59—60页。); “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议决正式加入第三国际,完全承认第三国际所决议的加入条件二十一条,中国共产党为国际共产党之中国支部”。加入共产国际条件的第十四条规定“凡愿加入国际共产党的党,必须以全力拥护苏维埃共和国与反革命作战”。第十六条规定“国际共产党大会一切决议及他的执行委员会一切决议,有强迫加入国际共产党之各党一律遵行的权利”。(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及附录《第三国际的加入条件》,《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第67、70、71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