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与刘师培

作 者:
李帆 

作者简介:
李帆(1961- ),男,辽宁抚顺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后、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安徽史学》

内容提要:

辛亥革命前后,陈独秀与刘师培之间有着不浅的交谊,尽管这一交谊因刘氏政治立场的变化而颇有波折,却善始善终。具体而言,1903~1907年是他们交谊的第一阶段,彼此为志趣相投的革命同道和论学挚友;1908~1916年,由于政治立场的差异,两人关系疏远,虽往来未断,但友谊跌至低谷;1917~1919年,两人在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北京大学再度共事,虽有思想立场之不同,但重建之友谊甚笃,直至刘氏生命的最后一刻。综观陈、刘之交往历程,政治和学术是影响两人交谊程度的基本因素,共同的政治抱负在一定时期维系了两人的友谊,但使之善始善终的终究是学术上的旨趣一致和相知相佩。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1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01)01-0051-05

      辛亥革命前后,陈独秀与刘师培有过一段不浅的交谊,尽管它因刘师培政治立场的变化颇有波折,却从未中断过。作为横跨政、学两界的知名人物,他们的交谊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了时局的变迁和知识分子的命运,也提供了一个思考政治与学术关系的典型案例。

      一

      从陈独秀与刘师培的交往史实来看,1903~1907年是他们友谊的第一阶段,彼此为志趣相投的革命同道和论学挚友。

      1903年夏,陈独秀因在安庆举行爱国演说会而遭清政府通缉,遂逃至上海,与章士钊同住(注:据章士钊所记,“是年(1903年)夏间,陈独秀已在上海”。见章士钊《孤桐杂记》,《甲寅周刊》第1卷第37号,1926年12月25日。)。随之刘师培亦由家乡扬州来上海投奔章士钊,结识了陈独秀(注:章士钊曾回忆:“申叔(刘师培)于光绪癸卯夏间,由扬州以政嫌遁沪,愚与陈独秀、谢无量在梅福里寓斋闲谈,见一少年短襟不掩,仓皇叩门趋入,嗫嗫为道所苦,则申叔望门投止之日也。”见章士钊《孤桐杂记》。亦可参见章士钊《刘申叔论古文》,《柳文指要》下册,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1851页。)。此时章士钊等正在筹办《国民日日报》。8月7日,《国民日日报》创刊,陈独秀与章士钊、张继等人共同主编。该报既为继承被查封的《苏报》而创立,论调不得不稍“舒缓”,不象《苏报》那样“峻急”,但“宗旨在于排满革命和《苏报》相同,而规模尤大”,且“篇幅及取材较《苏报》新颖”(注:章行严(士钊):《苏报案始末记叙》,《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87页。)。因此发行未久,即风行一时,人称《苏报》第二。刘师培曾在该报上发表《黄帝纪年论》、《王船山史说申义》等文(注:章士钊说《王船山史说申义》是他的作品,见章士钊《疏〈黄帝魂〉》,《辛亥革命回忆录》第1集,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32页。因该文发表时无署名,难以稽考。现从钱玄同说(钱将该文收入《刘申叔先生遗书》),仍认作刘师培作品。)和诗《读王船山先生遗书》、《杂咏》。这些诗文力倡排满兴汉,在当时的革命派中影响甚大。作为报纸主编和革命志士,陈独秀以编发这些诗文的方式表明对刘氏主张的认同与赞赏,两人的友谊也由此深厚起来。

      1903年12月初,《国民日日报》停刊。年底,陈独秀返抵安庆。1904年1月,他与留日学生房秩五、吴守一共同创办《安徽俗话报》,内容以“开风气,倡革命”为主(注:安徽省政协文史工作组:《辛亥前安徽文教界的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回忆录》第4集,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380页;沈寂:《芜湖地区的辛亥革命》,《安徽史学通讯》总第14号,1959年第6期。)。同年暑假后,他和房秩五皆去芜湖安徽公学任教,遂将编辑部迁至芜湖(注:陈万雄:《新文化运动前的陈独秀》,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46页。另有一说认为陈独秀于1904年暑期独自来芜湖办《安徽俗话报》,寄宿在汪孟邹的科学图书社楼上,直到1905年才到安徽公学任教。见任建树《陈独秀传》(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7、69页。)。此时,刘师培仍留在上海宣传革命,除为报刊撰稿和与蔡元培等人共同发起“对俄同志会”外,还与林獬接替蔡元培、汪允宗编辑《警钟日报》(注:蔡元培:《自写年谱》,《蔡元培全集》第17卷,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94页。)。他和陈独秀虽不在一处,但始终关注陈的动向,曾对蔡元培称赏陈独秀,说“有一种在芜湖发行之白话报,发起若干人,都因困苦及危险而散去了,陈仲甫(陈独秀字仲甫)一个人又支持了好几个月。”(注:《蔡元培自述》,转引自王世儒《蔡元培先生年谱》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8页。)他与陈独秀再度见面大约是在1904年11月,当时陈应章士钊之招来上海,参加革命组织暗杀团(注:参见陈独秀:《蔡孑民先生逝世后感言》,《中央日报》(重庆)1940年3月24日;任建树:《陈独秀传》(上),第66页。)。此前刘师培已加入了这个组织。这次两人再度携手,试制炸药以图暗杀清廷顽固派,虽很快便因行动失败而分手(陈独秀在上海仅住月余即回芜湖),但友谊无疑加深了。

      1905年3月,《警钟日报》被查封,作为主笔的刘师培亦被通缉,刘只好逃至浙江嘉兴,匿居半年之久。这年秋天,他应陈独秀之邀赴芜湖,在安徽公学、皖江中学任教,化名“金少甫”(注:参见唐宝林、林茂生:《陈独秀年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0页。)。直至1907年初,两人共事一年有余。

      安徽公学由名士李光炯、卢仲农等人创办,以传播革命种子为教育宗旨。在该校任教的,皆为当时具有革命思想的人物,除陈独秀、刘师培外,还有陶成章、柏文蔚、苏曼殊、谢无量等。陈独秀出任国文教员,除在课堂上讲说革命道理外,还与柏文蔚及安徽公学师范班的学生常恒芳于1905年夏发起建立了反清秘密军事团体岳王会。陈独秀任总会会长,对推进该会的成长和在新军中扩大影响起了较大作用。刘师培在安徽公学讲授历史、伦理课,在课堂上公开宣传反清革命,并以当地光复会负责人的身份在学生中发展新会员,还组织名为“黄氏学校”的秘密团体,介绍李光炯、柏文蔚等人加入,专门从事暗杀活动(注:柏文蔚:《五十年经历》,《近代史资料》1979年第3期。)。此外,陈独秀与刘师培还共同发行一白话报(注:蔡元培:《刘君申叔事略》,《刘申叔先生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页;唐宝林、林茂生:《陈独秀年谱》,第41页。),以开启民智,鼓动革命。

      1906年暑假,陈独秀偕苏曼殊东游日本,8月下旬(处暑后)回到芜湖,到张通典主持的皖江中学任教(注:参见《苏曼殊致刘三信》(1906年9月13日),柳亚子编《苏曼殊全集》第1册,北新书局1928年版,第331页。)。该校也是革命党人宣传革命的重要阵地,陈独秀、刘师培在这里仍继续他们的事业。1907年2月,刘师培被两江总督端方声方捉拿(注:参见马君武:《孙总理》,莫世祥编《马君武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74页。),在国内很难立足,加之章太炎又发出东渡邀请,遂偕妻何震、姻亲汪公权及苏曼殊东渡日本。抵东京后,与章太炎同住在《民报》社,得以朝夕晤谈(注:参见柳亚子:《苏玄瑛正传》,《柳亚子文集·苏曼殊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4页。)。随之陈独秀亦因被人告发,巡抚恩铭“欲穷治之,羽书连下”,不得不离国东去,到日本东京入正则英语学校学习英语(注:任建树:《陈独秀传》(上),第74页。)。

      在日本,刘师培加入了同盟会、亚洲和亲会等团体,并在1907年6月通过何震创办《天义报》、发起组织无政府主义团体“社会主义讲习会”,始终活跃于政治舞台。而陈独秀此时却与政治有所疏离,他不肯参加同盟会,只加入了刘师培参与发起的以反帝为宗旨的亚洲和亲会。他虽较少参与政治活动,但和刘师培过从甚密,一同切磋中西学问。他常去《民报》社找刘师培,与刘及章太炎、钱玄同、苏曼殊等探讨传统汉学、西方文学和古体诗的写作,并参与议建梵文书藏。(注:“(苏曼殊)为梵学会讲师,交游波罗门忧国之士,揭其所有旧藏梵本,与桂伯华、陈独秀、章炳麟议建梵文书藏,人无应者,卒未成。”见柳亚子《苏玄瑛新传》,《苏曼殊全集》第1册,第4页。)苏曼殊著《梵文典》,陈在上面题诗,刘师培则为之作序。刘以“国学大师”著称,此时与章太炎并称“二叔”(章太炎字枚叔,刘师培字申叔),可见其学术地位。他幼承家学,于小学(语言文字学)、经学无所不通,陈独秀与他及章太炎时相过从,自然于学问上受益非浅。陈后来在小学上多有建树,发表《说文引申义考》、《字义类例》等著作,虽自有师承,但与刘师培对他的影响不无关系,可以说,两人不仅是革命同志,亦是论学挚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