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人民日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1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中华民国史是1949年以后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它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由学术研究中的一块荒地,逐步走上繁荣发展的道路,经历了解放思想、学科定位和科学化研究的曲折发展过程。

      所谓解放思想,主要解决民国史敢不敢或愿不愿搞的问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方针的鼓舞下,学者开始涉足民国史研究的各个领域。

      所谓学科定位,主要解决民国史在历史学科中的地位问题。中华民国自1912年成立到1949年止。它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中国通史的一部分,是一部断代史。但是长期以来民国史未被人重视,直到八十年代初期,民国史才被认可为一门学科。

      所谓科学化研究,主要指民国史既然是一门科学,研究中就必须有科学的态度。如果只根据政治斗争的需要或个人的好恶,随心所欲地任意解释甚至曲解这段历史,这是对历史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反科学的。这些年来,这种状况已有很大改变,学者能够尊重历史事实,采取求真求实的态度进行研究。

      从学术研究的发展变化看,近二十年民国史的研究大体上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这一阶段具有恢复历史面貌的性质,主要研究民国政治史,课题多围绕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方面。对历史事件,给予恰当的历史定位,如较深入地研究了币制改革、关税自主运动、西安事变、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等。对民国历史人物,如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及国民党军政要人蒋介石等,评述其功过是非,改变了过去研究中简单化、绝对化、脸谱化等毛病,坚持了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主义原则。

      第二阶段,为九十年代。这一阶段拓宽了研究领域,丰富了研究方法,学术思想、学术观点更加深化。学者不单纯研究政治史、国共关系、历史人物;不停留在单纯恢复历史真实方面,而是全面地、多方位地研究民国政治、经济、财政金融、社会结构、社会变迁、政治制度、中外关系、思想文化和城乡现代化等。学术气氛进一步活跃,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学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民国史研究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二

      二十一世纪,历史科学将有一个大的发展,中华民国史研究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在这一形势下,民国史研究需要考虑解决一些重大的学术问题。

      第一,民国史的研究思路问题。历史实践告诉我们,1840年的鸦片战争,殖民主义者用大炮强行打开了古老中国封闭的大门。中国的这次开放是被动的、灾难性的,也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中国已大大落后于世界潮流,要急起直追赶上世界前进的步伐。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为之奋斗的目标,就是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独立富强的中国。中华民国作为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它的历史实践,均应放在当时的世界大环境中去观察。中华民国史,应该以如何改造与发展中国、建设现代化中国为基本的指导思想或研究思路,并以此去认识和分析民国史上的各类问题,这样可能看得更加清楚、更加深刻,也能站得高、看得远。譬如,辛亥革命以后,人们都在探索中国改造和发展的道路,提出了种种改革中国的方案,如职业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这些都不是完善的救治中国的方案,但反映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追求真理的决心。如果我们能够把它们放在历史发展大潮流中去观察,就能更加全面地认识它们,正确分析其历史地位和作用。

      第二,民国史的体系问题。民国史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体系问题长期没有解决。七八十年代,为了与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有所区别,民国史曾经以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等统治政权的发展演变来构建本学科的体系,这实际上仍然是政治史的框架,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民国史体系。九十年代,为了完善民国史体系,也曾有学者建议将中国共产党的活动加进去。学科体系有严谨的科学性,有其内在的科学规律。民国史应该围绕着一个基本线索来建设它的完整架构。这个基本线索,就是中国近代社会如何经过艰难曲折,逐步地、缓慢地向现代化中国发展。围绕这一主线,将中国人民为建成现代化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内的奋斗历程,构建一个有紧密联系的、有丰富内涵的科学网络,形成一个科学性时空整体。它既不是一大堆杂乱无章的历史事实的堆砌,也不是对历史过程的片面取舍。历史事实、历史过程都必须围绕建设现代化中国这一主线而展开。这样做,可以比较容易、比较明确地将中华民国史与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甚至与中国现代史的分期和体系区分开来;对北洋政府、国共关系等方面研究中许多难以处理的重大历史问题,也会得到较好的解决。

      第三,从新的视角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民国历史人物。人物评述是历史研究的重点,但也是最不容易处理好的问题。长期以来,民国人物研究是一个难点,一方面评述不够客观,另一方面从政治斗争的角度研究多,或孤立地看待某个历史人物,常常抓住一点,不顾其余,这就很难对历史人物作出正确的判断。进入九十年代,民国历史人物研究有了很大发展,学者比较注意历史地、辩证地看待一个历史人物,但是人物研究的思路仍需进一步改进。研究民国人物必须采用多学科、多角度的方法,并且将其放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加以审视,这样才能看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才能对其作出正确的评述。

      第四,学科交叉渗透和研究方法的更新。民国史研究面临学科改造和深化问题。目前的研究工作已经渗透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这是民国史研究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如此,不足以厘清民国史领域中的各类重大问题。譬如,民国经济史的研究,已经突破传统的发展史模式,交叉甚至渗透到银行、公债、税制等财政金融方面的问题,这就必须运用历史学、经济学、金融学、银行学等多学科的方法,方能将各种问题分析解释得更加深透。对政治史的研究,过去单纯强调阶级分析的方法,这显然是不够全面的,还必须运用政治学的方法,深刻分析民国政权的统治理念、政治结构、政党形态、政治演变的规律与特征等。进入九十年代后,社会史的研究方兴未艾,如研究社会结构、风俗习惯、人口流动、城乡社会变迁等,它必将拓展和丰富民国史研究的内容。民国史研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必须采用多种风格、多种模式,进行多元化的研究,并且拓宽研究视野,注重吸收海外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使民国史研究更加丰富多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