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军与中原大战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进金,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原文出处:
《近代史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系利用台北“国史馆”庋藏的《蒋中正总统档案》(大溪档案)、《阎锡山档案》和辽宁省档案馆编的《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奉系军阀密电》等原始资料,来探讨1930年中原大战期间,南京蒋介石(宁蒋)和太原阎锡山(晋阎)对奉天张学良(奉张)所进行的拉拢活动与彼此角力情形。文中除了说明宁蒋、晋阎与奉张的联络管道和游说方式外,并具体分析奉张何以由中立而决定入关助蒋。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1 年 01 期

字号:

      一、前言

      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攻克平、津,北伐军事告终之际,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决心裁减军队,实施国军编遣。

      翌年元旦,国民政府于南京成立国军编遣委员会,举行国军编遣会议,准备从事部队缩编,遂引起地方军人的疑忌,认为政府藉以削弱其军权,故有一连串反抗中央的行动。至1930年初,反抗中央的战事相继结束,时局似趋于安定,但一场由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阎锡山领导的大规模内战却正在酝酿中,是为“中原大战”。

      1930年1月,阎锡山自郑州返回太原后,豫中形势即渐现混沌;2月10日,阎氏致电蒋介石,主张礼让为国,力言武力统一不宜用于民主党治之下,约蒋氏“共息仔肩”,以弭党争。12日,蒋复电云:“革命救国本为义务,非为权利,此时国难正亟,非我辈自鸣高蹈之时。”21日,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张发奎、胡宗铎五人响应阎氏行动,推其为全国陆海空军总司令;23日,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45人联名通电提出党统问题,主张由全体党员投票以解决党国纠纷,汪精卫亦通电和之。(注:《阎锡山致蒋介石电》(1930年2月10日)、《蒋介石致阎锡山电》(1930年2月12日)及此后双方往来电文,见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档案·革命文献》第7册(《蒋中正总统档案》以下简称《蒋档》,并不再标注藏所);陈训正:《国民革命军战史初稿》第2辑第2卷,台北,1952年,第46-65页。)4月1日,阎、冯、李分别于太原、潼关、桂平就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副司令职;5日,国民政府下令通缉阎锡山,并积极备战。(注: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2册,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版,第568-569页。)战事于5月中旬正式展开,分为南北战场,北方战场分别沿平汉、陇海、津浦三条铁路进行,南方战场则在湖南的长沙、岳州一带。

      战争期间,阎锡山、冯玉祥联合国民党内的改组派汪精卫、陈公博和西山会议派邹鲁、谢持等,于7月13日在北平召开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另立国民党党统;此外,阎锡山鉴于1929年护党救国军诸战役,仍被视为地方政权对抗中央政权,难以号召,又为了结纳地方实力派、解决财政困难,与争取国际外交,乃积极筹组国民政府。9月1日,北平国民政府正式成立,与南京国民政府形成对峙的局面,彼此互争正统。(注:陈进金:《另一个中央:扩大会议初探,1930》,台北“国史馆”主办“国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华民国史专题第五届讨论会”(1999年12月16-18日),抽印本,第10-20页。)后因战局变化,扩大会议移往太原,随着军事上的节节失利,阎、冯失败似已成定局。至11月4日,阎锡山、冯玉祥表示愿意“释权归田”,相持半载的中原原大战终告结束。

      北伐后的中国,大致形成南京、广州、武汉、开封、太原、沈阳等六个军权中心。(注:蒋永敬:《国民党实施训政的背景及挫折》,载氏著《百年老店国民党沧桑史》,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74-175页。)1930年的中原大战,除张学良东北边防军控制的沈阳中心外,其余五个军权中心,几已全部卷入战局。是以,大战期间,奉张东北军有举足轻重之势,为宁蒋与晋阎所共同争取的目标。1930年3月1日,张学良发表通电,表示中立(注:《张学良通电》(1930年3月1日),《蒋档·革命文献》第7册,第79页。以下引用有关《蒋档》中之《革命文献》、《特交文卷》、《特交档案》、《特交文电》,因尚在整编中,案名全系笔者暂拟,页码、编号为原移交单位编注。);9月18日,又通电吁请“各方即日罢兵以纾民困”、“静候(南京)中央措置”。(注:张学良:《和平通电》(1930年9月18日),毕万闻主编:《张学良文集》第1册,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316-317页。)遂加速中原大战的落幕,也影响蒋阎间的成败,足见奉张在中原大战中扮演极重要的关键角色。(注:据当时为反蒋联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全国陆海空军副司令的李宗仁事后回忆,中原大战倒蒋失败的重大关键,在于张学良被利诱入关。参阅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13页。东北军为中原大战的关键因素,应无庸置疑,但并非惟一因素;其他地方实力派、财政问题亦皆为影响大战的关键因素,笔者拟另以专文探讨。)

      正当阎锡山与南京中央进行“电报战”,彼此围绕党国问题相互论辩之际,张学良发表通电,表示中立,似乎对宁蒋、晋阎采等距关系,三者犹如几何图形之等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如下图)

      

      图中之奉张(A)、宁蒋(B)、晋阎(C),除指张学良、蒋介石、阎锡山三人外,亦代表其所属之集团。此外,图标之等腰三角形,是一动态三角形,即宁蒋(B)与晋阎(C)均筹思透过各种管道和方式,来缩短其与奉张(A)之间的距离,奉张(A)则旴衡情势,选择助蒋(B)或助阎(C)。9月18日,张学良发表通电,决定入关帮助宁蒋。即图中之A与B两点趋于重叠,而与C相对抗。自3月1日至9月18日,奉张何以由中立而决定助蒋?又为何是助蒋而非助阎?均有待进一步厘清。本文即欲利用《蒋中正总统档案》、《阎锡山档案》、《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奉系军阀密电》等原始档案资料,来探讨中原大战期间,宁蒋和晋阎对奉张进行拉拢活动与彼此角力的情形,即B、C各透过何种方式试图缩短与A之距离,并分析东北军(A)的态度及决定入关的因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