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至13世纪由文化相对落后的党项人(羌人之一支)建立的西夏国,分立于祖国西北地区。其与宋、辽、金对峙长达近200年之久。也有曾经盛极一时的回鹘、吐蕃等少数民族雄居其西、南两边。在这样的政治地理环境、相对较差的自然条件、稀少的人口和较为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西夏长期延存使后世颇觉神奇。本文试就西夏的地缘条件作一分析,为解释西夏的存在提供环境条件的佐证。 一 西部强大民族的衰落为西夏扩张立国提供了“舞台” 早在西夏之前,就有回纥(唐元和四年改称回鹘)和吐蕃两个强大的少数民族,雄居祖国西北和西南,它们对唐朝后期的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夏在成长过程中与这两个少数民族的矛盾也最为突出。但由于后两者从唐朝后期到两宋逐渐分化衰落,因而有于利于西夏的兴起。 回纥是7世纪在推翻突厥、击灭薛延陀等政权后,在漠北成长起来的一支铁勒部族。8世纪中叶,其控地东到额尔古纳河,西到阿尔泰山,南到大漠。9世纪初,其辖境人口达四五十万。(注:赵文林等《中国人口史》,人民出版社,1988年。)安史之乱暴发后,回纥助唐先后收复了东西两京。通过战争中的掠夺和唐朝每年的赐赠,回纥统治者有充足的物资过奢侈的生活,并腐化衰败。史载:“初,回鹘风俗朴厚,君臣之等不甚异,故众志专一,劲健无敌。自有功于唐,唐赐遣丰腆,登里可汗始自尊大,筑宫室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中国为之虚耗,而虏俗亦坏……。”(注:《宋会要辑稿·蕃夷卷四之九至十》。)9世纪30年代,回纥内部发生内讧,加之饥荒瘟疫、大雪等灾害,840年,在黠戛斯打击下,部族逃散,除一支由乌介可汗带领南迁外,其余分三支西迁:一支奔葱岭以西楚河,一支奔安西(称西州回鹘),一支奔吐蕃(实为吐蕃占领下的河西走廊,因其部落以甘州为中心,称甘州回鹘)。后两者与西夏王国都有密切关系。西夏开国前为夺取河西地区而与甘州回鹘继续战争30年,立国后又与西州回鹘相邻。 回鹘迁入河西后,由于灌溉水源充足,水草丰美,农牧业有显著发展。史载“其地宜白麦、青稞麦、黄麦、葱、韭、胡萝”,并且“以橐驼耕而种”(注:《文献通考》卷二四七。),但畜牧业仍占主要成份。同时也实现了由游牧向半农半牧的转变。其次是回鹘居丝绸之路东段,贸易使其商业发展。生产力和物质水平的提高为回鹘抗夏提供了物质基础。然而,1028年,甘州回鹘在西夏的打击下最终灭亡。原因之一是回鹘内部缺乏集中统一的政权组织。公主、宰相、枢密使、都督、巡检、将军等都独立地掌管一部分人口,握有很大的政治经济权力。很难组织统一有效的抵抗;原因之二,甘州回鹘没有联合吐蕃共同抗夏,甚至因为吐蕃首领唃厮啰纳不起聘礼而拒绝与其和亲,使双方交恶;原因之三,持续数十年的战争使河西的生产遭到破坏,丝路贸易也明显降低,甘州回鹘难以支撑。(注:段连勒《河西回鹘政权的建立与瓦解》,《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78年第4期。)西州回鹘也无大作为。终西夏一代,虽与其相邻,然始终未构成边患。 7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在西部兴起。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乘机大举扩张,占领了陇右、河西、西域等地区。在8世纪末、9世纪初极盛时的疆域北至天山山脉及今中蒙边界,南至喜马拉雅山脉南缘、横断山脉北部,东至贺兰山、四川盆地西缘一线,西至帕米尔高原、克什米尔地区。辖境内人口达400万。(注: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 8世纪末,王弃松德赞普死,吐蕃陷入内乱。9世纪中叶统治阶级内部分为两派,互相战争。此后吐蕃本部、河陇一带又先后爆发了奴隶平民大起义,吐蕃王朝彻底崩溃。史载唐末“其国亦自衰弱,族种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无复统一矣。”(注:《宋史》卷四九二,《吐蕃传》。)其人口亦大减。 回鹘在河西强大起来后,河西的吐蕃势力只有集中于凉州城外的“六谷部”。10世纪末,潘罗支被六谷部推为大首领,联宋与西夏抗衡。1015年,西夏攻陷凉州。六谷部余众逃往湟水流域依附唃厮啰。吐蕃在东部的政治中心遂南移至河湟地区。唃厮啰因为赞普之后而被河湟豪酋李立遵等拥为赞普。唃厮啰初居邈川时,史称其“有胜兵六七万”(注:《宋史》卷四九二,《吐蕃传》。)。1035年,在有名的猫牛城大战中,虽以唃厮啰智胜,但起初“厮啰知众寡不敌,壁鄯州不出”(注:《宋史》卷四九二,《吐蕃传》。)。西夏元昊称帝不久,宋一再使人往唃厮啰,使背击元昊,“厮啰知不可攻”(注:《西夏书事》卷七;《宋史》卷四九二,《吐蕃传》。),可见其势力不很强大,而这正是其政权的上升时期。公元1050年,辽遣使“与即唃厮啰约举兵取河西,……唃厮啰辞以道远,兵难合。乃止”(注:《长编》卷一八八。)。河西富庶之地,厮啰缘何不取?除了其势力不敌西夏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唃厮啰家庭分裂。厮啰凡三妻,前两位系李立遵之女,生子瞎毡、磨毡,第三妻乔氏,生子董毡。李立遵死后,李氏失宠。瞎毡、磨毡与父结怨,分别据有河州、邈川,各抚其众,“厮啰不能制”(注:《宋史》卷四九二,《吐蕃传》。)。有此一重矛盾,唃厮啰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巩固自己家族在河湟的统治地位。因而其虽频频联宋,然对攻夏“终不能有大功”(注:《宋史》卷四九二,《吐蕃传》。)。 1065年,唃厮啰卒,董毡袭位,瞎毡、磨毡各拥众据城邑,于是河湟吐蕃分裂为三,部众多有逃亡西夏者。此一重分裂对西夏至为有利。一度曾使夏蕃关系极大松动。1083年董毡死,其养子阿里骨继位。这时唃厮啰家庭血统与非血统之间的矛盾爆发了。阿里骨为转移矛盾,联合西夏收复熙河六州之地。这对于遭受董毡后期严重打击的西夏来说又是一个喘息的好机会。1096年阿里骨死,子瞎征继位。瞎征喜诛杀,部族携贰,湟水流域吐蕃陷入了分裂混乱状态。至此吐蕃已不复成为西夏的对立面,相反其与西夏联合而展开了与宋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