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4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00)06-0045-05 金朝社会人口流动主要表现为女真族向中原迁徙、汉族向金源故地徒徙,以及契丹族向各地的迁徙。金朝的社会人口流动主要是统治阶级强制迁徙的结果,而且贯穿金朝历史的过程,对金朝在中国北方的统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女真族向南迁徙 源于黑水靺鞨的女真族的向南迁徙,在辽朝就已经发生了。辽朝灭亡渤海移徙渤海遗民南下,黑水靺鞨随之南徙,女真之号出现于此时,成为臣属于辽朝的部族之一。辽朝时称女真族之在南者“熟女真”,入辽朝籍,在北者称“生女真”,不入辽朝籍,后来建立金朝的即是生女真中的完颜部。 辽朝末年的生女真分为若干部,各部的社会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其间的经济联系也不是很密切。所以,各部生女真的迁徙也只能是在小范围内进行。至金朝建立前夕,随着女真部落联盟的发展壮大,诸部间的联系也日益密切。但是,女真族人口走出故有的聚居地,形成颇具规模的流民潮,还是金朝建立以后的事情,特别是对辽、宋战争的发展,疆域不断扩大,为女真族人口的流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天辅五年(1121年),金太祖“以境土既拓,而旧部多瘠卤,将移其民于泰州,乃遣皇弟昱及族子宗雄按视其地。昱等苴其土以进,言可种植,遂摘诸猛安谋克中民户万余,使宗人婆卢火统之,屯种于泰州。婆卢火旧居阿注浒水,至是迁焉。其居宁江州者,遣拾得、查端、阿里徒欢、奚挞罕等四谋克,挈家属耕具,徙于泰州。仍赐婆卢火耕牛五十。”(《金史·食货志一》)。从以上记载中可知,这次移民是由金朝官府组织实施的,是为了满足猛安谋克户对土地的需求而进行的;迁徙的民户两部分相加至少有11000余户,规模是十分可观的;在下令婆卢火屯种泰州以前,就有女真族民户已经来到宁江州从事垦植。 太宗时期,金朝已经确立了在黄河以北的统治,又扶持伪齐刘豫傀儡政权代其统治黄河以南地区。为了巩固在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秩序,金朝把大批女真族民户迁入中原,天会十一年(1133年)秋,“悉起女真国土人散居汉地。女真,一部族耳,后既广汉地,恐人见其虚实,遂尽起本国之土人,棋布星列,散居四方。令下之日,比屋连村,屯结而起”(《大金国志》卷八,《太宗纪六》)。“惟金主及将相亲属卫兵之家得留”(《建炎以年系年要录》卷六八)。由此可见,金朝这次移民的规模是空前的,几乎把金源地区的女真族民户全部迁走。 至金朝罢废伪齐政权,推翻挞懒主持与南宋达成的和议,重新夺回河南,并以强大的军事压力逼迫南宋订立了“绍兴和议”,与南宋隔淮河南北对峙,实现了对淮河以北广大地区的直接编译统治。在这种形势下,金朝除了加强对淮河以北广大地区的控制,镇压汉族人民的反抗斗争外,还面临着因长期战乱而带来的社会残破、经济凋蔽的严峻现实。于是,熙宗时继续大规模迁徙女真族民户进行黄河南北地区,并由此发展为猛安谋克屯田军制度。“凡女真、契丹之人,皆自本部徙居中州,与百姓杂处,计其户口,授以官田,使其播种,春秋量给衣马”,“凡屯田之所,自燕山之南,淮、陇之北皆有之,多至六万人,皆筑垒于村落间”(《大金国志》卷十二)。关于南迁猛安谋克户的安置所在和人数,据《大金国志》中《屯田》条所记:“今屯田之处,大名府、山东、河北、关西诸路皆有之,约一百三十余千户,每千户止一四百人。”根据这组数字计算,应为5万人左右,与上述记载相差不多。但是,与“比屋连村,屯结而起”的移民情形相比,五六万之数似乎又太微不足道,很可能这两次的移民数字都是某一时期的记录,并不能全面反映移民的数量。即使如此,南迁猛安谋克户安置屯田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 海陵帝即位后下令大规模营建燕京宫室,改称中都,天德五年(1153年)迁都于此,确立了金朝政治中心的地位。海陵帝的迁都,带动了金源故地女真族人口向中原地区的又一次颇具规模的迁徙。世宗在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的与宰臣谈话中说:“海陵自以失道,恐上京宗室起而图之,故不向焉近,并徙元南。”(《金史·世宗纪下》)世宗的话虽然对海陵帝不无批判之意,但亦可以从中看出这次迁徙的人口数量是很大的,以致于世宗在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的上京之行中,下令从速频、胡里改两路迁徙了猛安30谋克女真族民户充实上京。 以上是金朝前期女真族人口向中原迁徙的大致情况,至金朝末年,由于无法抵御北方兴起的强大的蒙古的军事压迫,导致了女真族人口的再次向南迁徙。贞祐年(1214年),宣宗在接受苛刻的谈判条件换取蒙古自中都城下撤军后,又慑于蒙古军威,下令迁都南京,由此引发了全军在黄河以北的连连溃败。“大河之北,民失稼穑,官无俸给,上下不安,皆欲逃窜。加以溃散军卒还相剽掠,以致平民愈不聊生。”(《金史·抹燃尽忠传》)“自兵兴以来,河北溃散军兵,流亡人户,及山西、河东老幼,俱徙河南。”(《金史·胥鼎传》)这里所指的显然是当时黄河以北的整体社会破坏情况,猛安谋克户亦包括在其中。据宣宗时的大臣高汝砺估计,因河北战败流入河南地区以来是女真族人口流动最大规模的一次,但这一流动却是在金朝军事失败的背景下发生的,与前期有组织有目的迁徙是不能相提并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