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44(2001)02-0243-07 一 人的存在,以其是否努力可以辨其价值,而努力的人总希望有所创造,这在文学领域更是普遍的现象。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就走上了一条不断追求有所创造的艰难道路。当我们站在新世纪的门槛回眸这一历程的时候,便可以相当清晰地看到刘再复的身影。无视其存在或将其妖魔化,显然是不明智的。即使对变化中的刘氏有着这样那样的不满,我们也不能忘却起码的历史事实。这一事实是,时代的机遇与文化的交汇,特别是刘再复本人的切实努力,使他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艺理论批评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作为理论批评家的刘再复,同时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诗人。深沉的理性和浓挚的激情,在刘再复的“内宇宙”中既成全了他的理论,也成全了他的诗,使他显示了一位诗人型学者的“存在”特色。 依其主要的求索内容,刘再复探索前行的足迹大致可以划分为这样几个阶段。一是作为青年学子的求知阶段。大约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刘再复由大学步入学术机构,在时代动荡中经风雨、见世面也受熬煎,其真切的经验和体验对他后来的“文学的反思”助益很大。二是作为鲁迅研究新秀名世的学者阶段。大约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刘再复或与他人合作,或独立撰写,出版和发表了几部有影响的著作和多篇扎实的论文,使他在“鲁学”领域迅速崛起,同时他也从鲁迅那里得到了丰富的思想启迪,影响到此后探索的方向。三是作为文艺理论批评家驰骋文坛的创造阶段。大约从80年代中期到末期,刘再复集中关注着文学作为“人学”的奥秘,并给予了深切的探询。他的《性格组合论》和《论文学的主体性》,便是他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连同他在此期间所写的其它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批评文章,以及他与林岗合写的专著《传统与中国人》,都在积极建设的意义上,确立了一个有着深刻理性和充沛激情的理论批评家的形象。他既属于文学,又超越了文学,是对文学与人学的双向交叉建构,也是刘再复作为一个理论批评家走向“自我实现”的主要成就,为他在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写下了光彩的一页。四是作为漂泊中的文化人阶段。从那个80年代最后一个年头的夏日至今,刘再复仍然在文学园地耕耘不止,既是一位行吟诗人,又是一位在更为宏阔的理论领域进行探索的思想者。他在世界华文文学界的评论与活动,积极的作用仍是主导的方面,即使在大陆学界也还是有着一定的影响。不过本文关注的主要是他在20世纪80年代的理论批评实践,拟从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的角度,给予必要的总结和反思。 刘再复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文坛上的出现,并非出于历史的偶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刘再复,是新时期文学理论渴望更新和创造的具有代表性的一个重要人物,同时也是中西文化碰撞融汇中促使“人学”崛起和深化的一个不惮于前驱的学者。他承受着开放时代的风云际会,在广阔的文化背景或人文思潮的影响下,选择、裂变、融通和创造,展开他一步一个脚印的理论追求和批评实践。他在质询僵化的文艺理论和创作上的贫瘠这种“文革”综合症时,便强烈地意识到了鲁迅美学思想的重要意义;他在潜心研探鲁迅美学思想时,又强烈地意识到了“性格组合论”这种课题的重大学术价值;而当他刚刚完成《性格组合论》的写作时,又将更为宏大的课题“论文学的主体性”置于了自己的案头。在这种套环滚动式的加大加快的学术演进中,人们在领略和品鉴这位求索者的辛勤劳姿与思想果实的同时,分明也能看到变革时代的特定氛围对他施加的巨大影响,催他奋进,马不停蹄,但也使他行色匆匆,慌促乃至浮躁,留下了不少遗憾。 二 刘再复对文学批评活动持有神圣的信念,执奉的是“有为”的文学批评。他在1984年12月为《评论选刊》写的祝辞中,充满激情地写道:“当我意识到评论工作者负有审美再创造和自身再创造的双重使命时,我才深信自己的评论有益于文学;当我超越小生产的眼光而向世界投以开放性眼光时,我才深信自己的工作有益于社会。”综观刘再复的批评观念和活动,他所追求的这种“有为”的批评,虽与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也与其观念方法的更新、思维及批评空间的拓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学者称20世纪是科技飞跃、人文张扬而导致方法纷呈的“方法世纪”。不过这种情形在中国的“五四”时期初显露端倪之后便陷入了沉寂。直到姗姗来迟的“新时期”,伴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波浪式展开,人们才终于迎来了方法论的热潮。从实际情形看,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发展到1984年,已经达到了相当活跃的程度,并在方法更新的意识强化方面表现了出来。这时的刘再复,对此亦可谓是既得风气之先又领风气之先。他不仅热情地评价林兴宅运用系统论方法研究阿Q的论文,而且自己在探究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时,也较好地运用了系统分析和结构分析的方法。相应的两篇文章《用系统方法分析文学形象的尝试》、《论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发表后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刘再复在1984年的几个座谈会上,都从方法的更新和思维的拓展的角度做了鼓舞人心、启人心智的发言。他一再强调要改变文艺工作者的异常心态,呼唤心灵的自由,更新方法观念,拓展思维空间,力主培养评论家的开放性的世界眼光和建设性的文化品格。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写于1984年底的《文学研究思维空间的拓展》一文中。在综评中,他对80年代初以来的文学批评及研究方法的变化趋势作了四点概括,即由外到内,注重对文学内在规律的研究;由一到多,注重从多种角度来观察文学这一有机整体,并用多向多维的思维方法代替单向线性的思维方法;由微观分析到宏观综合,注重从联系的、整体的观点对作家作品或文学现象进行系统的宏观分析;由封闭体系到开放体系,注重吸收外来文论和其它学科的思维方法来考察文学。在1985年这个“方法年”里以及此后的“余热”中,刘再复的方法意识更加趋于深化,批评主体的自觉意识显示了更高的追求,这就是在更根本的意义上展开对“文学的反思和自我的超越”,在以“人”为思维中心的理论体系中,积极择取各家各派的能为我用的思想方法,借以获取深层次的思维空间的充分拓展。为此,他在以下三个主要方面进行了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