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连续性的图式分解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熊学亮(1952-),男,上海人,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理论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语用学方面的研究。 复旦大学外文系,上海 200433

原文出处: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内容提要:

本文探讨的是独白式话语的语句之间和互动式话语的话轮之间的连续性与推理量的反比关系。作者认为,话题图式内诸成分之间的两种不同性质的距离,在保持话语连续性和支持语用推理时起重要作用,因为对话语连续性和语用推理量的折算,可以参考话题图式中被(局部)话语所激活的(显突)成分与话题图式中心成分的距离或与话题图式自身的认知紧密度。此外,序列图式和层次图式就话语连续性和推理的度量而言,又有本质的差异,从而导致不同的话语结果。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09 期

字号:

      1.概述

      20世纪30年代,布拉格学派把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看成是语句结构的内部资源和功能方面,但未能充分注意到语句组构成语篇时所涉及到的语句彼此之间的种种语义连接关系。后来Halliday把这些非结构性质的、比语法关系有更多回旋余地的关系统称为“衔接”[1:287-90]。在话语的生成过程中,若干衔接方式交错并存,形成动态的话语语义过程,因此衔接是使话语有意义和连贯的重要因素。

      衔接支撑连贯,在一定的程度上要受到语体、语域、话题、修辞(即词汇结构变换)、语篇统一等因素的影响。然而从语言的体系角度考虑,典型的衔接方式一般涉及到词语之间的指代关系(reference)、词语重复(repetition)、词语省略(ellipsis)、词语替代(substitution)、语句之间的连接方式(conjunction)这几大方面。由于话语的对应体或谓语操作的对象是真实世界或想象世界里的实体(entity)和行为,而实体和行为在话语中必须分别用名词性质的指称词语和命题来表达,因此话语衔接理论通常在指称词语和命题谓语的变换、替代和省略等现象上做文章,但很少对这些现象作出比较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解释。

      由显性衔接成分支持而获得的话语思路一致性属浅层连贯例,无显性衔接成分支持但可通过推理补偿而获得的话语思路一致为深层连贯例。本文的重心放在浅层连贯方面,并将一种连贯和思路的自然性合并,定名为“话语连续性”(Discoursal Continuity)。我认为,独白式话语(monological discourse)和互动式话语(dialogical discourse)虽然都有话语连续性与推理量的反比关系,但如果所涉及的主题图式(topic schema)性质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推理结果。一般说来,话题图式有两种形式:

      (X) 序列型(serial schema):

      

      (Y) 层次型(hierarchical schema):

      

      在两种结构中,◆A表示中心成分所在处。B和C与A的距离较近,而D和E与A之间因间隔一层故认知距离被拉大。序列型结构上的认知距离的增加会导致话语连续性减弱,但只要相关成分仍然在图式内或者受到语用语境的支持,在会话过程中便可以通过推理得到补偿。而层次型结构上的层次间隔引起的认知距离加大,在话语中会导致连续性中断,并给推理造成一定的困难。

      Halliday[1:310]在介绍衔接时,曾经讨论过词汇衔接问题,认为这种衔接方式可以涉及到语言不同概括层次上的同义关系。这些同义关系是以“上下义关系”(hyponymy)和“部分整体关系”(meronym)为操作基础的。这两种关系已经心理图式化(schematized)成与真实世界现象和规律对应的大脑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或者说已经以世界常规关系的方式,形成了固定的基本认知单元。

      必须说明的是,描述图式就等于在制定(小型)心理模型(model),而制定模型必定要忽视一定量的语义细节,故似乎多少有些简化论(reductionism)和理想化(idealization)的嫌疑。然而,模型的主干部分,却有着其它分析方式所不具备的直观说明效果,值得一试。

      2.话语连续性的层次型认知图式分析

      “西方村庄”的话题图式中的主要成分是“教堂”,这种图式保证了下面语篇的连贯(有人把这种情况当成联想(间接)回指现象(associative anaphora)处理):

      (1)We arrived in a village.The church was closed.

      "the church"是一个起间接承前作用的“局部词语”(meronymous expression),因为它的确切所指无法通过与其可能发生语义关系的先行词语"a village"直接获得,即两者在语义上不共指(semantically non-coindexical)。假如我们引入“西方村庄”图式的概念,“教堂”和“村庄”这种“部分与整体”关系,就保证了上述语句之间的语义关联或话语的连贯,从而产生了话语连续性。我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留学期间,周末经常和朋友骑自行车到外地游玩。在荷兰这个“玩具国家”里,从一个城市骑自行车到另一个城市,一般仅需几个小时便可到达。而每当接近一个村庄或城市时(荷兰的城市规模一般不大),首先闯入眼帘的最显眼的景象就是教堂。因此我对“西方村庄”概念的体会较深。

      "the church"在上述话语中首先激活了一个“西方村庄”层次型话题图式,其中最显突的成分应是核心成分◆A直接下属的“教堂”C成分,两成分的互为直接毗邻性保证了该话语的语义连贯。而下面的话语之所以不连贯,是因为在层次型话题图式上跳越了一个层次。

      (2) [*]We arrived in a village.(X) The candelabras of the altar were remarkable only for being absen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