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语汉借词的词义和语法意义变异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锦芳(1963-),男(壮族),广西田林人,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兼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主任,博士,副教授,从事壮侗语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北京 100081

原文出处: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内容提要:

借词的语音变异学界谈得较多,而较少关注词义和语法意义变异。壮语有丰富的汉借词,其中一部分出现了词义和语法意义及语法作用变异。词义变异包括词义转移、词义范围缩小、词义范围扩大几方面。语法变异包括词性转变、动词的主动被动转变、形容词虚化成后附成分。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H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575(2001)03-0115-07

      汉语历史悠久,千百年来一直是东亚地区最流行的语言,同时也与周边许多语言具有久远的接触关系。人们可以看到汉语吸收其他语言许多成分的例子,但更突出的是其他语言受汉语的影响。关于汉语和其他语言的相互接触,已有不少探讨文章,但还较少看到语言成分相互借用后发生词义和语法变异方面的探讨(语音变异的研究较常见)。事实上,在语言成分的借用过程中,除了语音的变异,词义和语法意义也会产生变化。汉语和壮语是中国境内两种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它们的接触关系也很久远,至少在两千年以上。壮语借用了大量的汉语词,其中一部分发生了明显的词义和语法意义的变异。本文将以作者母语定安壮语(亦即老西林壮语,属北部方言,即Norther Tai“北部台语”)为对象对此问题作一初步分析。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回答语言接触中哪些被借用的成分会发生变异,如何变异,这种变异对人们观察两种语言的历史关系会有什么影响等重要的语言学问题将具有参考价值。

      壮语的汉借词至少可分为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几个层次,但借入数量较多的属后两个层次。中古-近代时期的借词发生词义和语法意义变异的最多,现在还不能很肯定地回答这部分借词是刚开始借入的时候就发生了变异还是使用了较长时间,深深融入了壮语体系后才发生的变异。但是从现代借词较少发生变异以及同一个汉借词在壮语一些地区发生了变异,而在另外一些地区却没发生变异这一事实看,我们倾向于认为这部分汉借词是被借用于壮语较长时间后才发生变异的。壮语中的汉借词的变异主要表现为词义变异和语法意义及语法作用的变异等几个方面。词义变异包括词义转移、词义范围缩小、词义范围扩大几方面。语法方面的变异包括词类词性的转变、动词的主动被动的转变、形容词虚化成后附成分等(限于篇幅以下各借词条目的解释仅少部分举出例句,大部分举出合成词、短语,少数易于理解的则不举例)。

      一、词义变异

      1.词义转移

      壮语中发生词义转移的汉借词一般已不保留原义,而是通过引申、联想等途径产生出与原义有一定关联的意义。这当中有一部分词在不同时期被借入壮语,出现两种形式,其中一种可能保留汉语原义,另一种出现意义转移。以下各条例证先标出汉语原词,打一破折号,再标出壮语读音及其意义。

      

      

      

      2.词义范围缩小

      此类借词比汉语所指范围小,只涵盖汉语原词义范围的一部分,其他部分则用固有词或其他相关汉借词表示。

      

      

      

      3.词义范围扩大

      此类借词在保留汉语原义的同时,还通过引申、比喻、比拟,以及以常见、常用概念泛称相关事物等办法,派生出与原义有一定关联的新义,或扩大涵盖面,增加指称对象。

      

      

      

      二、语法意义及语法作用变异

      壮语汉借词的变异主要表现在词义上,但也有一部分词在词义变化的同时也发生语法方面的变化,主要是词性的转变。语法的变异是以词义变异为前提的,之所以另外把这部分词归做一类,是因为它们除了词义发生变异外,语法上也有明显的变异。

      1.名(量)词变动词

      

      2.动词变名词、形容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