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79(2001)02-0038-08 宕江曾梗通五摄的入声字有文白异读,这是今北京话中大家公认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北京话的语音史研究中,也是常被提到的一点。然而,这种文白异读的现象起自何时?是否从一开始就和现在一样?其他摄的入声字有没有类似的文白异读?对这些问题却很少有人讨论。我们认为,作为北京话的一种特殊的语音现象,它的发展历史可以为我们提供研究北京话语音史的重要线索。因此本文打算排比各个时期的文献材料,考察北京话入声字文白异读的历史层次。 一 今北京话文白异读的特点 提到今北京话的文白异读,一般就是指宕江曾梗通五摄入声字的文白异读,具体情况如下:宕江摄入声字的白读和中古效摄合并,文读和果摄合并;曾摄开口一等入声字白读和蟹摄合口、止摄唇音字合并,文读和果摄合并;曾摄开口三等庄组和梗摄开口二等入声字白读和蟹摄开口一二等合并,文读和果摄合并;通摄合口三等入声字白读和流摄合并,文读和遇摄合并。例如(注音采用汉语拼音,数字表示声调,浊入不标声调): 宕江摄: 白读:薄 bao 剥 bao1 雹 bao 摸 mao 凿 zao 骆 lao 络lao 洛 lao 烙 lao 酪 lao 绰 chao1 着 zhao 勺 shao 阁 gao3 嚼 jiao 脚 jiao3 角 jiao3 钥 iao 药 iao 文读:薄 bo 剥 bo1 摸 mo 诺 nuo 骆 luo 络 luo 昨 zuo 凿 zuo 着 zhuo 绰 chuo1/4 若 ruo 弱 ruo 阁 ge1 郭 guo1 霍 huo4 嚼 jye 脚 jye2 角 jye2 钥 ye 曾摄开口一等: 白读:北 bei3 得 dei3 肋 lei 贼 zei 黑 hei1 文读:墨 mo 默 mo 得 de2 德 de2 勒 le2 则 ze2 克 ke4 刻 ke4 曾开三庄组和梗开二: 白读:白 bai 百 bai3 伯 bai1/3 柏 bai3 迫 pai3 拍 bai1 麦 mai 脉 mai 择 zhai 侧 zhai1 窄 zhai3 摘 zhai1 宅 zhai 拆 chai1 色 shai3 文读:伯 bo2 迫 po4 柏 bo2/4 脉 mo 魄 po4 择 ze 泽 ze 责 ze2 侧 ce4 测 ce4 策 ce4 色 se4 啬 se4 通摄: 白读:轴 zhou 粥 zhou1 熟 shou 肉 rou 六 liu 宿 xiu3 文读:宿 su4 肃 su4 祝 zhu4 筑 zhu4 竹 zhu2 熟 shu 叔 shu1/2 一般对北京话入声字文白异读的说明,主要是着眼于韵母的不同。但从以上例字可以看出,有文白异读的字并不仅仅限于韵母的不同,有些字的声母和声调也不同。声母的不同主要集中在曾开三、梗开二的知系字,其中白读是zh,文读是z。声调主要是清入字的不同,白读音的声调一般是上声或阴平,而文读音的声调主要归阳平和去声。那么,在历史上,北京话入声字的文白异读是不是这个样子呢?下面就来看看各个时期文献材料中的具体情况。 二 文献材料中文白异读的特点 (一)元代以前 历史上关于北京话的语音材料,一般是从《中原音韵》开始。不过在此之前,还有两种材料可能与北京话有关。一是北宋时期邵雍所作的《皇极经世声音倡和图》,一是金代院本董解元《西厢记》。对于前者,周祖谟先生在《汴洛语音考》(1966)中认为它反映的是当时的汴洛语音。雅洪托夫(1986)则认为反映的是11世纪的北京音:“通常认为周德清1324年编纂的《中原音韵》是包含当时北京方言语音资料最古老的文献。但是,还有一份反映北京音的更早的文献,这就是邵雍(1011-1077)的《声音倡和图》。”对于周先生的说法,他也接受:“这个结论基本是正确的;邵雍方言的全部基本语音特征,在宋代很多北方方言(包括京都方言)中大概是很典型的。”但他指出:“邵雍的图表有一个明显不属于洛阳方言而属于北京方言的特点:《切韵》很多收-k韵尾的入声字,在图表中跟其他声调带二合元音的字有关。……对此只能有一个解释:在邵雍的方言中,过去有-k韵尾的字实际上已改读二合元音……”,这种情况“现在只会在北京方言中遇到”。也就是说,在邵雍的图表中,已经存在今天北京话入声字白读音的雏形。 金代院本董解元《西厢记》的押韵同样也反映了在邵雍《声音倡和图》中存在的现象。参看喻世长(1991,p187-197)。作者把邵雍、董解元《西厢记》以及周德清的入声字分韵加以比较,发现有很多一致的地方。这种一致,他认为是当时北方话语音的实际反映。尽管作者把它们看作是北方话入声演变的线索,而没有具体说是北京话,但这北方话应该也包括北京话在内。 以上两种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入声字读音和今北京话的白读基本一致,但都没有表现出文读音存在的痕迹。这说明,那时可能还没有产生类似今天的文白异读。不过也可能是因为这两种材料记录的入声字太少的缘故。下面我们再分别来看看元明清民国四个时期韵书中文白异读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