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1)05-0001-04 1.引言 尽管文体学作为一门学科只有40年的历史,但人类对文体分析的重视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修辞学研究。至于到底什么是文体,理论界一直有两种不同的界定,即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狭义的文体指的是文学文体,其中包括文学语言不同于其他文体的艺术特征、作者个人的语言习惯和表现方式,以及某个文学流派的语言风格等;广义的文体指的是包括文学在内的所有语言变体即语体,如新闻、法律、商务语体等。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文体指的是狭义的文体。有了这样的界定,文体分析也就相应地被看做是文学文体的分析。 从文体分析的目的来看,文体分析本身也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种。第一种可以称为语言学文体学,第二种可称为文学文体学。两者的区别在于语言学文体学分析文体的目的在于应用文学文本中的语言素材来检验自己的语言学理论是否正确或完善,很少把语言素材研究的结果与文学批评联系起来,而文学文体学的目的则在于探究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主题思想和美学功能。如果我们把文体分析看做是语言学家证明语言理论的一种工具的话,在文学文体学家的眼中文体分析就成了连接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的一座桥梁。这种区别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比较明显。近20年来,由于语言学界和文学界都不再把研究的目的局限于批评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学功能,而是越来越重视语言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语言学文体学与文学文体学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不清了。 我们在这篇文章中要论述的是以韩礼德为代表的功能语言学派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文体分析所做的重大贡献。 2.功能语言学中在理论上对文体学所做的贡献 2.1几个重要的理论 功能语言学有若干理论对文体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语域(register)理论、功能(function)理论、衔接(cohesion)理论和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理论。 在韩礼德看来,人是社会人,语言是人类用来进行交际的符号系统,而交际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受弗斯和马林诺夫斯基的影响,韩礼德重视语境的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提出了情景语境的三要素即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以及这些要素在语言的不同结构中的体现形式与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语域理论。所谓语域,实际上就是语言的功能变体。对于文体学而言,语域理论的意义在于承认文学是一个范围较大的区别于日常会话等语言活动的语域。它本身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亚语域。这些亚语域还可以进一步分类。如小说按篇幅可分为长篇、中篇和短篇,按内容可分为历史小说、侦探小说、言情小说、科幻小说、神话小说等。每个语域和亚语域都有自身的语言特点。然而,语言学界和文体学界一直有人(如Guy Cook,1994)试图否定这一点,认为文学的语言特征与其他体裁并没有任何区别,文学语篇中出现的语言风格也可以在其他类型的语篇中发现。韩礼德的观点从理论上廓清了文学与语域的关系,为人们把文学作为一个独特的现象进行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韩礼德值得称道的还有一点。这就是他既看到一般语篇与文学语篇之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同时又指出文学语篇和一般语篇不同,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能自我创造出一个独特的语境,也就是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语篇本身生成语境,读者对语境是比较难以预测的,需要通过阅读一步一步地了解。而一般语篇的情形正好相反,是先有语境,后有语篇的生成,人们可以通过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三大情景要素对语篇的主要特点作出大体正确的预测。 功能思想是功能语言学的支柱之一。认为语言具有多种功能不是韩礼德一人的专利。他的独特贡献有两点:一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提出,语言除了具有反映话语范围的概念功能和反映话语基调的人际功能之外,还具有把表达上述两种功能的各种信息组合成连贯语篇的语篇功能;二是找出三种功能在语言中的体现形式,具体地说,就是概念功能与及物系统,人际功能与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语篇功能与信息结构和主位结构之间的关系。尽管包括里奇在内的语言学家和文体学家认为语篇功能只是体现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的手段,但他们在对文体问题所做的论述以及对具体语篇所做的分析中,都十分重视韩礼德所说的语篇功能和它的体现形式。值得补充的是,韩礼德的三大功能假说使文体学家有可能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单个语篇或多个语篇的特点进行分析或对比研究。 韩礼德和哈桑于1976年提出的衔接理论是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英语的衔接手段所做的穷尽性描写对于引导文体学家对语篇的衔接进行具体分析并找出使用的规律具有不可抹杀的作用。多年来,不少语言学家对衔接理论的不足之处,尤其是衔接与连贯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绝大多数语篇具有衔接手段,这些衔接手段的使用对于语篇连贯的建立和语篇意义的理解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则是不容否认的事。 韩礼德认为,语篇有互文性。这就是说,语篇的产生不是孤立的现象。它除了与情景因素和文化因素相关之外,还与其他语篇有着一定的联系。这里所说的其他语篇有三种类型。第一种与我们正在研究的语篇同属某一个更大的语篇,如小说中的某一章节与其他章节之间的关系。第二种类型与我们正在研究的语篇属于同一类型,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与《战地钟声》之间的关系。第三种类型与我们正在研究的语篇属于两种不同的类型,如莎士比亚的剧作《哈姆雷特》与评论性文章之间的关系。韩礼德提出的互文性理论对如何把文学语篇分析置于较大的语言交际背景中来考察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2.2文体分析的目标 根据韩礼德(1983)的看法,文体分析的目标有两个。第一个目标是展示语篇本身的意义是如何得到表达的,第二个目标是展示语篇为什么会认为具有自身的价值。相比之下,第一个目标比较容易,所有体裁的语篇分析都应该达到,而第二个目标则比较困难,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时才会有这样的要求。 如果说以上所言听上去有些抽象的话,韩礼德的另一段陈述就相当清楚了。他明确地指出,“我们应该牢记,文体分析这个过程不是要对语篇做任何修改,因为我们不能把语篇变成另一副样子。”分析语篇时,我们能做到的是“使它突出,使它闪闪发光”("to make it standout and make it glow")。换言之,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文体分析把隐藏在语篇之中的美妙之处寻找出来。然而,韩礼德进一步指出,只做到这些还很不够。他认为,文体学家不应该满足于自己能知道或感悟语篇中不同寻常的地方,我们所从事的工作从一开始就是一种为公众服务的活动,应该把我们对语篇的理解清清楚楚地展现在别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