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文字的角度看敦煌文献的价值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涌泉,1956年生,文学博士,浙江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原文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敦煌藏经洞文献发现已经一百周年。一百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外学人的努力,敦煌学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本文试从语言文字的角度讨论敦煌文献的价值:一、敦煌文献的文字学价值;二、敦煌文献的音韵学价值;三、敦煌文献的词汇训诂学价值;四、敦煌文献的校勘价值。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世纪初,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了大批唐代前后的手写本和少数刻本文献,震动了整个国际学坛。这次发现的文献数量之多,价值之高,影响之大,都是空前的。文献的内容,涉及我国11世纪以前(尤其是5世纪至10世纪)的历史、政治、经济、宗教、语言、文学、 科技、社会生活和中外关系等各个方面,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整个中国学术文化的历史,其意义是多方面的。此文我们打算从语言文字的角度谈谈敦煌文献的价值。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敦煌文献的文字学价值

      1.保存了一批失传已久的古代字书

      在敦煌写本中发现的字书主要有《字样》残卷、《正名要录》、《时要字样》,以及童蒙识字读物《千字文》、《开蒙要训》等,除《千字文》外均别无传本。下面略作介绍。

      (1)《字样》残卷。本卷见于斯388号,卷首残缺,存83行,无书名和作者名,其后为郎知本的《正名要录》。卷中避唐太宗及高宗讳,而不避中宗及玄宗讳,其书写的时代当在唐高宗或武则天之世。本书系依颜师古的《字样》进一步增删考定之作,主要是以《说文》、《字林》为准来辨别正字和异体字,其中包括正、同、通用、相承共用、俗、非等类型。本书的性质与久已失传的唐杜延业的《群书新定字样》颇为近似,很可能就是杜书的残卷。

      (2)《正名要录》。本卷接抄于上揭《字样》残卷之后, 字迹相同,当系同一人所抄。书名下题“霍王友兼徐州司马郎知本撰”。郎知本史书无传。《隋书·郎茂传》说“有子知年”,据《旧唐书·郎余令传》,郎知年曾为霍王李元轨友,据此,郎知本、郎知年应系一人,二名当有一误。本书是一本分别古今字形的正俗和辨别音同字异的书,是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字样学著作,包括比较隶定字与通行楷体笔画的异同、刊定正体与俗讹、辨正楷体与别体、定字形、定古今异体字、辨音同义异字六部分。

      (3)《时要字样》。凡存三个写卷,即斯6208、斯5731、 斯6117号。斯6208号有两部分,前一部分为分类抄录事物名称的字书残页,后一部分即本书残片,首行题“新商略古今字样撮其时要并行正俗释下卷第□(三)”,所存皆去声字。斯5731号残卷首为去声字,与斯6208号相衔接,系同一抄卷断裂为二。斯5731号凡存39行,后25行为入声字,入声字前题“时要字样卷下第四”。全书当为两卷,上卷为平声字和上声字,平声为卷上第一,上声为卷上第二;下卷则为去声字和入声字,去声为卷下第三,入声为卷下第四;所谓“时要字样”和“新商略古今字样撮其时要并行正俗释”实系同书异名。这是一种分别同音异义字的字书。如:“逸[,放]佚[,乐]溢[,满,三]。 ”这是指“逸”是放逸之“逸”,“佚”是佚乐之“佚”,“溢”是满溢之“溢”;被注字与注字连读,便是被注字的意义;最后的“三”是表示该组同音字的字数是三个。

      (4)《千字文》。 《千字文》系后梁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奉梁武帝之命集王羲之所书千字,按韵编成。敦煌文献中有《千字文》的抄本很多,包括真书、篆书、草书、注本、汉藏对照本和习字本《千字文》,总数达五十余件之多。

      (5)《开蒙要训》。凡存15个写卷,其中首尾完整的有伯2487、 2578、3054、3610等卷。本书系童蒙识字读物,自天地、四时、山川、人事谈起,以下详记各类事物的名称。凡348句,每句4字,计1392字。

      上述字书,大体可分为两类,《千字文》和《开蒙要训》为一类,均为童蒙识字读物,其不同写本中的异文很多,可供校勘和研究文字学的参考。另一类为字样书,主要是辨别字形及同音字,其中收载唐代前后的异体俗字甚富,对字形的辨别也很细致,许多后世流行的俗字在这些字书中最先得到收录(如《正名要录》收录的怜、床、粮、断等简体字),一些后人不甚了然的俗字在这些字书中有明确的记载,一些大型辞书解释有误的汉字在这些字书中却有正确的辨析,参考价值极大。如《颜氏家训·杂艺》篇记北朝俗字有“以百念为忧,言反为变,不用为罢,自反为归,更生为苏,先人为老”者,其中所举皆为会意俗字,如“百念为忧”指“忧”字俗写作“”,“更生为苏”指“苏”字俗写作“甦”,等等。但何以“言反为变”、“不用为罢”,人们却不得其解。素以注释详赡著称的王利器先生的《颜氏家训集解》于“言反为变”下阙注,“不用为罢”下则云:“器案:《龙龛手镜》三不部:‘甭,音弃。’与此音别。”(注: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76页注[九]。)遍查其他字典辞书, 也没有相关记载。然试检敦煌写本《正名要录》,其“正行者正体,脚注讹俗”类,“罢”下脚注“甭”,“变”下脚注“”。这才使人恍然大悟,原来“言反为变”是指“变”字写作“”,“不用为罢”是指“罢”字写作“甭”(《龙龛手镜》音弃的“甭”则为“弃”的会意俗字,与“不用为罢”的“甭”为同形异音字),也是会意俗字。借助敦煌写本《正名要录》的这一记载,《颜氏家训》的原文便顺适无碍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