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型研究在上古汉语语法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研究《吕氏春秋》(下文简称《吕》)的句型,要从《吕》一个个句子分析起,确定句界是研究句型的前提。 由于汉语的句子具有弹性,缺乏形式标志,关于语流中句子的辖域范围,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部《吕》,各家的标点多有不同便是明证。因此,确定句界一直是古汉语语法研究的难题之一。本文将通过《吕》不同标点本的比较,探讨界定句子的标准,并对有争议的句子的界定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吕》不同标点本的比较 为了界定《吕》的句子,我们将目前社会上通行的、八十年代出版的《吕氏春秋校释》(陈奇猷撰,学林出版社,1984年,下文简称《校释》)和《吕氏春秋译注》(张双棣等撰,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简称《译注》)的标点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统计数字详见附表)。考察结果表明,两个标点本断句、标点不同之处共计2291处,[1] 其中2199处(约占96%)基本上不影响句意的理解,明显影响句意理解的只有92处(约占4%)。这一结果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上古汉语(古代文献语言)什么情况下可以点断,也可以不点断?什么情况下必须点断?什么情况下可以用逗号,也可以用句号?什么情况下必须用逗号,或必须用句号?为了搞清这个问题,有必要对两个标点本断句、标点不同之处作进一步的考察。 1.1 断句、标点不同,而又基本上不影响句意理解的, 举例如下(引例标点采用《校释》本): (1)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徵。 (孟夏) 按:《译注》本句号均作逗号。 王子搜不肯出,越人熏之以艾,乘之以王舆。(贵生) 按:《译注》本“出”后作句号。 几个连续的语言片断(不含连接成分),如“其日丙丁”、“其帝炎帝”等,每个语言片断都是独立的、完整的表述形式,即具有“主题”和“解释”两部分(从句法层面来看,每个语言片断都是一个独立的主谓结构),各语言片断之间,无论用逗号或句号,均不影响该语言片断表述形式的完整,不影响句意的理解。 (2)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贵公) 按:《译注》本第一个“天下”后用逗号点断。 立官者以全生也。(本生) 按:《译注》本“者”后用逗号点断。 以此为君悖,以此为臣乱,以此为子狂。(本生) 按:《译注》本“君”、“臣”、“子”后均用逗号点断,“悖”、“乱”后用分号。 尊酌者众则速尽。(情欲) 按:《译注》本“尊”后用逗号点断。 今之世,学者多非乎攻伐。(振乱) 按:《译注》本“世”后未点断。 甘水所多好与美人。(尽数) 按:《译注》本“所”后用逗号点断 一个语言片断的“主题”与“解释”之间,无论是否用逗号点断,均不影响句意的理解。 (3)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本生) 按:《译注》本“弓”后用逗号点断。 陈侯病不能往。(遇合) 按:《译注》本“病”后用逗号点断。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古乐) 按:《译注》本“尾”后用逗号点断。 北郭骚沐浴而出见晏子曰。(士节) 按:《译注》本“出”后用逗号点断。 达子又帅其余卒,以军于秦周。(权勋) 按:《译注》本“卒”后未点断。 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长见) 按:《译注》本“议”后未点断。 “主题”实为动作的施事,“解释”为几个连续的动作,“解释”的内部,动作语之间,无论用逗号点断与否,均不影响句意的理解。 (4)贫贱之致物也难,虽欲过之奚由。(本生) 按:《译注》本“过之”后用逗号点断。 非桀其孰为此也。(异用) 按:《译注》本“桀”后用逗号点断。 廉故不以贵富而忘其辱。(忠廉) 按:《译注》本“廉”后用逗号点断。 心必乐然后耳目鼻口有以欲之。(适音) 按:《译注》本“乐”后用逗号点断。 多有所尤则听必悖矣。(去尤) 按:《译注》本“尤”后用逗号点断。 含连接成分的两个独立的表述形式之间,无论用逗号点断与否,均不影响句意的理解。 1.2 断句、标点不同,明显影响句意理解的,举例如下: (1)古之至兵,民之重令也。重乎天下,贵乎天子。(论威) 按:《译注》本“也”后为逗号。依《译注》,“民之重令也”与下文“重乎天下,贵乎天子”一气相属。“民之重令也”是“主题”,“重乎天下,贵乎天子”是“解释”。依《校释》,“古之至兵,民之重令也”是一个完整的表述形式,“民之重令也”是解释“古之至兵”的;至于“重乎天下,贵乎天下”则属另一表述形式。(注:陈奇猷按:“古之至兵,民之重令也”,犹言古之至善之兵,乃民之尊重命令者。下文“重乎天下,贵乎天子”云云之主词皆是“令”。(《校释》P434)) 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异宝) 按:《译注》本“江”后为句号。依《译注》,“问其名族”的“主题”是“五员”,而非上文的“丈人”;“问其名族”属另一表述形式。依《校释》,“问其名族”的“主题”未变,仍是上文的“丈人”。(注:陈奇猷按:上“丈人”义贯此,明“问”字之主词为“丈人”也。(《校释》P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