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书词类研究原则与方法的可贵探索

——《吕氏春秋词类研究》读后

作 者:

作者简介:
何乐士(1930—),女,河南郏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古汉语研究室副研究员(现已离休),从事古汉语语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 语言所,北京 100732

原文出处:
古汉语研究

内容提要:

本书为探索一条处理古汉语语言材料的科学路子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对各类词内部的再分类存在的语法和语义上的差异有不少独到见解;各项结论建立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之上,有较高学术价值。对于区分词类的标准的论述尚欠充分。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442 (2001)01—0055—08

      《吕氏春秋词类研究》,殷国光著,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现在在国内古汉语界从事专书语法研究的学者很多,发表的文章也不少。而对专书的词类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著作,这却是第一部。由于词类问题是专书语法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这方面尚缺乏可以借鉴的先例,因此这本书对古汉语语法学界有着普遍的参考价值。它所提出的关于专书词类研究的一系列原则、方法,乃至具体操作,都具有启发作用和创新意义。

      本文想通过讨论该书的特色,着重探讨该书所运用的原则和方法。因为我觉得这样更便于参照,便于借鉴。

      一

      作者善于运用穷尽的量化的方法对词类的性质与功能特征进行研究。对于《吕氏春秋》(下文简称《吕》)词类系统的框架,本书并未另起炉灶,而是沿用了前人关于古汉语词类的分类及名称。这种沿用并不是盲目照搬,而是对前人关于古汉语词类的基本格局进行了严格的检测。为了进行这种检测,并在检测之中确定《吕》的词类系统,作者采用了穷尽性的、量化的研究方法,对该书5153个词一一归类,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数量统计。书中的各项结论都尽可能以量化的语言材料作为依据,再配合其他方法(这些方法将在下面讨论)综合进行研究。考察结果表明,前人关于古汉语词类的基本格局是符合上古汉语的客观实际的。

      通过作者的上述检测,使人们对词类的认识从宏观到微观上都推进了一步。比如作者把《吕》的词类划定为11大类,其中实词7 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虚词四类: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关于作者对实词和虚词的分类大家是否同意自然可以讨论,但这总算是一家之言。这11类词在《吕》词汇总量中各占数量多少?相互比例如何?出现频度又是怎样?(注:频度指单词平均出现频率。)知道这些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认识各类词在词汇总量中的位置和作用。作者对此作了一个全面的统计,通过下面这样一张表格(该书p21),一目了然地告诉了读者:

      统计内容词量① 占总词量频度

      (出现频率)百分比

      名词

      3369(26027)

      59.5% 7.73

      形容词 571(5572)10.1% 9.76

      动词

      1418(23994)

      25.0% 16.92

      实 数词 24(1646) 0.4% 68.58

      词 量词 21(105) 0.4% 5.00

      代词 40(6176) 0.7%154.40

      副词133(7160) 2.3% 53.83

      介词 22(3237) 0.4%147.14

      虚 连词 35(4772) 0.6%136.34

      词 助词 23(9793) 0.4%425.78

      叹词 7(27)

      0.1% 3.86

      ①兼类词按类分别统计,故表中总词量为5663个,超出数字为兼类词重复计算部分。

      由这个表格可以看到《吕》的实词占词汇总量的98.5 %, 频度为12.68;虚词占词汇总量的1.5%,频度为204.93。明显地表示了实、虚词在数量和频度上的巨大差异。同时通过这个表格,我们不仅全面看到由各类词编织成的词汇总体,同时也看到各类词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虽然只是《吕》一本书的情况,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何况在同一时期更多专书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就能看到这时期词类的比较清晰的全貌。若没有专书语法研究,这一目的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又如:名、动、形三大词类充当句子各种成分时的词量、频率、占该词类总数百分比的统计(该书P28),使我们对这三大词类的特点、 性质、功能有了远比过去具体、准确而全面的认识。

      举这么两个例子就可以看出作者在穷尽性、量化的基础上,对各类词的性质和功能都有进一步的剖析和刻画,决不仅是照搬前人的框架而已。作者善于运用计量语言学这一工具去解释语言现象,由于书中的各项结论都以量化的语言材料作为依据,因而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二

      本书的另一特色是着重描写词的大类内部存在的语法功能差异和语义上的差异。也就是说,着眼于同一大类的词在入句之后呈现出的不同变化。在这方面反映了作者在词类研究中始终贯穿着较强的语法观念,同时也表现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下面我们举例来谈:

      2.1 名词

      (一)作者提出名词的一个重要语法特征是“名词各小类直接受名词及其他词类修饰的能力存在着差异”(P37), 这是作者在对名词各小类的修饰语进行穷尽分析的过程中发现的。作者先分别举例以说明问题,然后对名词各小类直接受名词及其他词类修饰的情况作了全面统计,列了一个很清楚的表(该书P40):

       修饰语类别 名 词代 词数词

      形容词

      名词中心语小类

       普通名词 名[,普/专/方/时] 代[,人/指/疑]70 111

      160(1396) 72(371)

      (713) (117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