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定性研究方法述评

作 者:

作者简介:
庞继贤(1953—)男,浙江宁波市人,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二语习得、语言学方法论和语言理解的认知理论研究;浙江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7 王敏(1972—)女,陕西安康人,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浙江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7

原文出处: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内容提要:

在国外,应用语言学研究开始越来越注意到定性研究的重要性,改变了定量研究几乎一统天下的局面。在我国,定性研究也开始逐步得到应用语言学界的重视。本文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对比的基础上,从哲学基础、过程、特点等方面对定性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析,指出定性研究方法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手段。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H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42X(2001)02—0138—06

      近十年来,二语习得研究已逐渐由简单粗糙的印象型、感觉型的经验总结或主观的思辨性研究转向有数据、有统计、有分析的以定量为特征的实证研究。但是,在一片定量的欢呼声中,另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却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在我国应用语言学界更是如此。据统计,在1988—1997年国内四种核心外语期刊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中,属定性研究的仅占2%[1]。许多人对定性研究方法存在种种误解,有人甚至将定性研究方法等同为“非定量研究”,是与定量研究相对立的非科学的方法。事实上,定性研究是指那些以访谈、观察等系统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的材料性研究(empirical studies),同定量研究一样, 是一种具有科学精神和坚实的理论支撑的科学探究方法。本文在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对比的基础上,从步骤、研究过程及其在外语或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探析定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

      一、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对比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哲学基础完全不同。定量研究强调世界万物的因果关系,认为一切事情的发生都遵循因果定律(causal principle),都有其缘由。根据Van Lier的解释[2], 因果定律无非是说宇宙中一切事件的发生都是有条件的,当某种条件得到满足时,就会无一例外地产生某种结果。以这种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的定量研究注重实证的、实验的方法。在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里,研究者认为语言习得的产生也应该是由一系列的条件所引起的。如果我们能找出这些条件并把渴望学习外语的人置于这些条件之下,那么理想的结果就会自然地产生。由此,研究人员常将语言习得的情景模拟为实验室的条件,在此条件下,区分变量,并对各种变量进行理想化的、人为的操纵和控制,以期产生出人人都能观察得到的“客观”结果。然后,采用统计的方法对或然性、相关性、显著性差异等因素进行验证,在有关变量之间建立起一种简略明了的、直接的因果关系。无疑,定量研究具有很多优点,譬如,数据信度高,具有可重复性,结论具有概括性,外部效度高等[3]。

      然而,定量的研究方法具有明显的不足。二语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常常不是线性发展和具有明显因果关系的[4]。 影响语言习得的因素纷繁复杂。这些因素具有内化的,不可观察的特征;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互动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所以,要百分之百地模拟实验室的条件,并对有关变量做到真正的控制是很难的。人们已日益认识到,在实验室条件下从规范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同二语习得的实际常常并不完全相符,尝试在语言习得中建立起一种简单的线性的因果关系的努力往往是失败的。Van Lier曾经指出[2], 当我们能够在两种现象之间建立起如同抽烟与癌症之间的这种直接联系时,实验方法无疑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可是,认为在语言习得中也存在这样的“必然联系”则是令人怀疑的,除非我们退回到行为主义的极端方式。他还指出,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简单的因果论不适于描述语言习得完全是因为“教不等于学”这个事实:在许多情况下,“学”并不是“教”的结果,或虽然“教”了,但“学”并没有随之产生。德国哲学家洪堡特也曾表达过相似的观点,认为教语言是不可能的,教师只是为“学”创造了“促成”条件,而非“决定”条件。20世纪60年代,美国曾有几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对比研究。这些研究都在实验或准实验的框架内进行,实验的假设非常大胆,步骤也极为繁琐,但都以失败而告终[5]。

      定性研究的哲学基础在于强调人的主观作用,认为外部世界的规律性只是人的主观意识的反映,认为“真理”是相对的。这种方法源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当时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主张在自然环境下观察人的行为,研究者不干预自然环境,也不影响被调查者,调查结果是从当事人的角度去描述所观察到的规律。由于研究者对定量研究结果的普遍不满和应用语言学自身理论的发展,定性方法被引入语言习得研究。研究目的不再局限于教学方法的优劣对比,研究环境转向自然、真实的语言课堂,而且材料的性质、采集与分析方法以及被试在研究中的地位也都有了改变[6]。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主要区别可归纳如下:

      1.定量研究主张把各种变量从自然环境中孤立出来,通过对这些变量的操纵和控制找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定性研究则非常重视变量产生的环境,强调在自然环境中观察二语习得行为。定性研究中研究者不对环境进行操纵,不对被试的正常行为进行干预,而是在自然环境中对被试的行为进行全面的观察;有时研究者本人直接参与二语习得的过程,以参与者的身份获得亲身感受,以使所收集到的材料真实、丰富、深刻。

      2.定量研究通常以假设为出发点,事先预示哪些变量将成为研究的核心;而定性研究以观察材料为出发点,事先并不形成假设,研究问题在研究过程中逐渐显现,并常常不断变化。LeCompte和Goetz曾指出, 定量研究的目的是找出材料来证明一个假设或理论,而定性研究旨在发现一个理论来解释材料[7]。

      Seliger 和Shohamy 曾提出了划分语言习得研究方法的四个参量(parametres)[8]:(1)综合法和分析法。综合法把研究对象看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以便清楚观察各个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研究顺序是从部分到整体;分析法则把研究对象分割成孤立的成分,对各个成分进行详尽研究之后,再把它们“组装”起来,统观整体呈现的各种关系,研究顺序是从整体到部分。(2)归纳法和演绎法, 即研究的目的是生成假设还是检验假设。(3)各种因素控制程度, 即对研究环境或变量的操纵程度。(4)材料收集和分析,主要是指材料收集的明晰度。 如果收集材料的范围窄,聚焦点小,就很容易引起被试对材料的注意。被试清楚地知道在调查什么,并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使所收集到的材料被扭曲,这样明晰度就很高;反之,明晰度会降低,保证材料的自然性和真实性。如果用这四个变量来衡量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可将这两种方法放在一个连续体的两端:[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