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概念上要把字形、字体区别开来,十分困难。 在汉字规范化过程中,《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简化字总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是汉字规范的成果,也是今天人们使用汉字的标准。在编纂《十三经辞典》(以下作《辞典》)时遇到汉字问题,同《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有关的,我们称“字形”问题;同《简化字总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有关的,我们称“字体”问题。 一、字形的处理 在古代文献专书辞典编纂中,字形问题十分棘手。我们曾设想,为了保留古籍面貌一律严格按原底本的字形。经过试行,发现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形异现象,十分严重。同一字在一部经书中,不同形体就有三五种及至近十种,不胜其烦。字形之间的差异并不大:或多一点或少一点,或点在横上或点在横下,或一横相连或一横断开,两笔相交时或出头或不出头等等。如果这些字形全部保留,不要说电脑处理时需造的字数量巨大,无处存放,即使编辞典时,每一形体各自出词目,进行释义,就苦不堪言,这不仅加大了编者的工作量,还不利于读者的阅读和使用。 古籍中字形繁复的问题,由来已久。如何统一,如何规范,50年代中期已引起文字工作者的关注。1965年1 月文化部和文改会联合发布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统一规定了新字形。这一字形表的最大特点,就是将某一汉字多种形式的部件、形体统一起来,部位固定下来,笔画作了明确规定。 从辞书编纂者的角度考虑,字形问题纯属汉字形体本身的问题,新字形也好,旧字形也好,与词义无关。“花”同“花”,其释义不会有异,阅读古书时,也不会产生两个概念。采用《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既可以统一字形,解决字形繁复的问题,又不会对编纂辞典、阅读古书有丝毫影响,何乐而不为呢?我们决定采用《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对于新、旧字形的变动情况,列出《新旧字形对照表》加以说明。 不属《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中的形异问题,如“直”为“
”,“近”为“
”等,也一律写作通用规范汉字。避讳字由于它在古籍中的特殊作用,下面专题说明。 二、字体的处理 字体处理的原则是:采用繁体字;保留异体字。 我们采用这一原则的原因有三: 1.由古典文献专书辞典的性质决定的。新闻出版署、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1992.7.7.)有明文规定。 2.本辞典拟面对全球华人发行。 3.《简化字总表》及《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大多数繁与简、异体字与规范字之间是一对一的关系,用法和意义不会产生歧义。但还有一部分汉字,今天被简化或规范为一个汉字,而在古代却是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两个甚至三个汉字,在使用时容易产生歧义。如,“丑”:丑(地支名)、醜(恶类,同类,丑恶)。“干”:干(天干名,干戈)、乾(湿的反面)、幹(才干)。 异体字的情况比较复杂,《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也有未尽善之处。1986年10月、1988年3月,国家语委通知,如“於、凋、彷、 诃”等两批26个汉字,作为规范字使用,不再作为异体字对待,就是证明。 《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一个字是另一个字的异体。如叫[呌]、考[攷]、略[畧]等,使用规范字,括号中的异体字则停止使用。 2.一个字的某一项是另一字某一项的异体。如斤[觔],“斤”有“斧头、砍斫、对文字删削修饰、重量单位、似锄类的小农具”等义项(《汉语大词典》,以下凡列单字义项均出此,不再注明);“觔”有用同“筋”,同“斤”(所举例为重量单位)等义项。表中是指表重量单位的“觔”是“斤”的异体,按照规定表示重量单位的“觔”字应停止使用。但“觔”字还要存在,因为它还有别的义项和用法。 3.一个字某一读音中的某一项是另一字某一项的异体。如缄[椷],“椷”有jiān、hán两个音项,前一音项有“泛指杯、箧等容器”及用同“缄:①信函②封裹”等义项;后一音项有“容纳”之义。而“缄”(jiān)有“束缚、封闭、收敛、信函、为书信封口”等义。“椷”读 jiān的“信函”义,是“缄”的“信函”义项的异体,表示信函义的“椷”字应该停止使用。但“椷”字还应存在,它还有这一音项的其他义项以及其他音项的义项。 另外,再以目前已经恢复为规范字的“於”为例。“於”、“于”古音不同,但作为介词用法相近。甲骨文中只用“于”;《尚书》、《周易》、《诗经》中多用“于”;《左传》、《荀子》中“于”、“於”并用;战国以后的文献多用“於”。由此看来,“於”、“于”不仅是简单的字形问题,它表现出不同时代汉字使用的不同特点,有其深层的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确实不应任意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