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非血缘亲属称谓试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巴且日火 通信地址:61500 西昌市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

原文出处:
《民族语文》

内容提要:

在严格实行等级内婚制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存在一套系统的非血缘联系的亲属称谓制度。这套称谓制度与血缘亲属称谓相比不完全一致,而它的作用在于区分各等级之间的长幼辈份、表堂亲以及他们的等级地位和社会关系。这种特殊的称谓现象通过彝族人论亲排辈的方式把社会中每个人的身份公开化。它既是奴隶主统治阶级重血缘家支和等级的反映,又是他们统治方式的一种弥补手段,这种非血缘的亲属称谓是等级婚姻陪嫁制度的产物。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制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发展阶段,曾存在一套系统的非血缘联系的亲属称谓。这套称谓并不在于反映称谓双方的血缘关系,而在于反映双方的辈份长幼和表亲堂亲关系,以及称谓双方的阶级地位和社会关系。本文将作初步分析和研究。

      一 非血缘亲属称谓的社会历史背景

      1956年民主改革前,凉山处于奴隶制社会发展阶段,整个社会家支林立,等级森严,不同阶层、不同社会地位的人被分为5个不同的等级:兹莫(土司)、诺合(黑彝)、曲伙(白彝)、阿加(安家娃子)和呷西(锅庄娃子)。各个等级间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制。从本质上划分,这五个等级实际上属于两个独立的等级婚姻集团,即广义的诺合(注:诺合有狭义、广义两层意思,狭义仅指诺合等级;广义指兹莫和诺合两个等级。)统治阶级等级和节伙(注:节伙是与广义的诺合对应而言,它包括曲伙、阿加呷西3个等级。)被统治阶级等级。广义的诺合等级婚姻集团包括兹莫和诺合两个等级;广义的节伙等级婚姻集团包括曲伙、阿加、呷西3个等级。诺合等级婚姻集团与节伙等级婚姻集团之间绝不允许通婚,同等能婚姻集团内部各等级之间,仍然实行等级内婚,但不很严格。

      兹莫和诺合两个世袭等级,他们在历史上拥有共同的血缘关系。自元朝以来,封建王朝在凉山彝区推行土司制度,兹莫中的部分被朝政封为以协助朝廷管理当地本民族的特权阶层。当兹莫或诺合在同等级内无适当婚配对象,或是兹莫势力强盛时,他们之间可以相互通婚,彼此之间不存在等级变化。兹莫与诺合通婚后兹莫的等级不会因此而下降,诺合的等级也不会因此而提升。有些兹莫或诺合即使变得十分贫穷,也不会和节伙等级集团通婚,所以兹莫和诺合能够永远保持血缘的纯洁性,从而也保持其统治阶级的地位。

      节伙等级集团较为复杂。节伙等级集团中的曲伙等级,除极少数是历史上诺合男子与曲伙女子的非婚生子外,多数是具备一定经济能力后赎身的阿加;阿加等级主要是经主子婚配成家后的单身呷西和曲伙中的地位下降者;节伙等级集团中的最低等级呷西由抽来的阿加子女、外地抓来的汉族或其他民族以及少数破产的曲伙组成。彝语又称节伙等级为“濮节”,“濮”的主要来源是战败的濮人,(注:如《西南彝志选·恒氏源流》中有“濮的十五寨,只一天之内,被恒家占了”等记载,(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95页);又见胡庆钧著《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形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1-22页。)而“节”在彝语中的意思是“敌人”和“战败的俘虏”。原来的“濮节”在彝化历史的长短和经济状况的变化过程中逐渐被分化成后来的曲伙、阿加和呷西。但是,节伙等级内的曲伙、阿加和呷西之间由于经济状况的改变而导致社会地位的变化是可能的,并由此而影响其等级婚姻中实质成份的变化。因而,这3个等级间其实也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血缘联系。所以凉山彝族等级内婚实质上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两大集团的等级婚姻,而这两个集团之间却缺乏实际的血缘联系,从而也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亲属称谓。但是凉山彝语还有一套使用于两个集团之间的非血缘亲属称谓,这一套亲属称谓既沿用亲属之间的那套称谓又有别于真正意义上的亲属称谓。

      二 非血缘亲属称谓的形式

      对于这种非血缘亲属称谓现象是否具有真实性和普遍性,我们对3个不同的方言地区分别进行了田野调查,调查情况列表如下。(注:1994年5-6月、1995年8月、1996年1-2月,我们曾对属于圣乍土语的诺合八且家支的昭觉县附城区南坪乡塘木村、属于依诺土语的诺合恩扎家支的美姑县洪溪区洒库乡合呷村以及属于所地土语的诺合吉狄家支的布拖县特木里镇四且乡四且村进行过田野调查。)

      

      (注:诺合有家支,曲伙也有自己的家支只不过分属不同的诺合主子或诺合家支。)

      我们调查的这3个地区彼此相距遥远,方言、习俗,家支姓氏都不同。但都存在非血缘亲属称谓现象。这里我们就以昭觉县南坪乡塘木村调查所得的资料进行个案分析。(注:在个案分析中,对称谓内容和一些特殊的称谓分别用“+”和“-”来表示其存在(或使用)与否。)

      (一)诺合对曲伙、阿加、呷西的称谓(注:正名叫。过去彝族实行父子连名制、雅名正名制二套称谓方式,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来称谓。近百年来由于家支人口发展及外来文化影响,逐渐以分支或地名来区分家支支系,一些地名、支系名逐渐演化成固定的姓,取代了父名。)

      (注:在昭觉八且家支,习惯将祖父与外祖父同称a[44]phu[33],将祖母与外祖母同称a[44]ma[55],这并非非血缘亲属称谓特点,特说明。)

      (注:阿加、呷西很少被称舅舅辈,个别由曲伙下降为呷西的称姓加称谓。

      

      表中反映出诺合对曲伙、阿加、呷西的称谓根据等级和辈份的不同而有一些区别,这些区别有区分身份和限定的作用。表1中诺合对曲伙的称谓是比较正式的,诺合对曲伙父母辈以上的称谓都是姓(夫姓)加亲属称谓。这是一种比较完整不含歧视意味的称呼,已婚女性前用夫姓是凉山彝族的习惯,不是非血缘婚的特点。表2中诺合对阿加、呷西的称谓没有祖父辈称谓,这是因为这两个等级中没有这个辈份,因此表中没有标出。我们很难以一句话来确切定义这种现象,但彝族称谓习俗中对人的尊重或歧视主要表现在对平辈以上辈份的称谓方式。对于呷西等级而言,单身的呷西一旦婚配就上升为柯加,理论上呷西等级出现祖辈称谓的机会不多。阿加尽管已上升成为阿加,但地位低下的呷西出身背景很难使他们在称谓的受尊重程度上产生飞跃,获得过高辈份的尊敬。所以呷西和阿加不拥有这个辈份。呷西中多数汉根(注:呷西中分彝根、汉根两种,曲伙中地位下降变成呷西(奴隶)的叫彝根呷西(奴隶),从汉区抓来的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奴隶,他们没有彝族姓,所以叫汉根呷西(奴隶)。)奴隶没有姓,对他们的父辈称谓也不加姓而加排行。阿加和呷西中也没有舅辈称谓,倘若他们中有人与曲伙中的某一家支攀上亲、接上谱,就和曲伙一样得到姓加称谓的称呼。诺合对阿加、呷西的母辈称谓是一般的姨(婶)母辈称谓加上特殊称谓“惹”,意思是“小、儿”或“子”。这是一种带有歧视意味的称呼。在受访的一些过去属汉根呷西和阿加说,他们最不喜欢听到“惹”这个字,这使他(她)们觉得没能融入彝族社会,没有被真正认可是彝人。平辈之间相互称谓等级区别不太严格,一般诺合之间或是曲伙对诺合的平辈要称雅名,但是诺合对低于其等级的可用雅名,也可用正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