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22x(2000)05-0022-05 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结合成一门新的边缘学科——认知语言学——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表明了语言研究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认知语言学对传统的语言学理论提出了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观点。莱考夫(Lakoff)在他的巨著《范畴》(简称)前言中宣称:“我们正处在思维研究历史的重要转折点,纠正两千年来关于思维的错误观念的关键时期已经到来。”(Lakoff:1987,p.xvi)国内语言学家王福祥、刘润清在谈到语言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热时也断言:“二十年后,认知语言学将是最热门的课题。”(王福祥,刘润清,1995)那么,什么是认知语言学?它的认知理论基础是什么?它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又是什么?本文将作一概述。 一、经验主义认知观 哲学是语言学的基石和摇篮。语言学派的分水岭最终可以追溯到不同的语言哲学和认知观。语言哲学最基本的问题是语言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问题。 对语言研究具有重大影响的是长期统治西方文化与哲学的客观主义。客观主义不是单一的哲学观点,而是莱考夫对多种相同或相似的哲学流派的统称。(注:“客观主义”不同于马克思哲学中的唯物主义。莱考夫用“客观主义”来统称以前的所有西方哲学。根据我本人的考察,他的“客观主义”包括了西方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唯理主义的东西,因为根据莱考夫(1980)的论述,客观主义从前苏格拉底时代一直到现代西方文化和哲学中都占有统治地位。他说:“西方哲学传统的基石是认为人们可以获得关于世界绝对真理的观点”(p.195),认为“客观主义”源于西方理性主义和经验论的传统,来源于笛卡儿唯理主义和二元论,而康德对理性主义和经验论的综合也属于客观主义,并且一直延伸到后来的逻辑实证论、弗雷格和胡塞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并一直到乔姆斯基的新理性主义。按照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主义不过是唯心主义和客观理性论的大杂烩。在一个极端,理性主义认为,人的先天的推理能力可以为我们提供关于客观的知识;在另一个极端,经验论者认为世界的知识来源于人的感知经验。莱考夫之所以将它们都称为客观主义,是因为这些理论都相信“人们可以获得关于世界普遍正确的、绝对的真理”,获得真理的方式一方面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经验主义的遗产),另一方面是人的普遍理性抽象的推理(理性论的遗产)。与客观主义相对的是主观主义。按照莱考夫的论述,主观主义属于浪漫主义传统,即认为情感、想象和艺术才是到达真理的手段。“非客观主义”是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中间道路,认为知识、真理是相对的,是世界与心灵互动的结果,认识世界的“心”不能脱离其所在的“身”,对世界的认识来源于人本身对现实的经验,推理有其形体与物质基础,不是完全任意的、抽象的。)按照莱考夫的观点,客观主义始于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和德国哲学家康德。笛卡尔主义和康德主义被后来的各种客观主义思潮继承和发展,出现了20世纪初的逻辑实证论和弗雷格哲学。客观主义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客观性,但在他们看来,世界是由相互对立的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物质的,另一部分是理念的。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系列主客体对立的二元论:身/心、感知/概念、形式/内容等,即一方面是物质的世界,另一方面是理性的心智。他们承认人是世界上唯一有理性的动物,人的理性虽然来自对物质世界的感知,但理性不受人自身的生物功能和外部世界特性的制约,人的思维和推理是大脑中概念和理念(ideas)之间的关系运算,是绝对抽象的,无形体的(disembodied)。他们错误地将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截然分开,认为理性、思维、观念、理解是自主的,不受人的生理和物质环境的制约,人类心智是脱离主体的,超验的,不依赖认识主体的身体经验及其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在这种认知观支配下,他们将语言视为抽象的符号,抽象符号可以独立于任何机体的特性直接与世界上的事物对应,语言符号之所以获得意义是通过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如此将符号与意义严格分割开来,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思维看作是抽象符号及其规则的逻辑运算。 按照莱考夫和约翰逊(Johnson)的论述,客观主义的主要论点如下: 1.符号的意义来自与外部世界的对应,意义是符号与客观现实之间的抽象关系。思维是由规则支配的抽象符号的机械运算。 2.理性的核心是形式逻辑,是纯心理过程。 3.概念是外部世界的抽象的心理表征或逻辑实体,思维是无形体的,可以独立于人的生理、感知系统和神经系统。 4.对意义的研究是描述其真值条件和与世界的对应关系。任何对意义的客观分析最终都要简化为“字面”概念和命题。 总之,客观主义认为通过人的感知觉可以感知客观世界及其关系,比如人通过观察、触摸、移动一块石头而认识它。语言中的词语、概念、命题与客观事物的特性相对应,语言可以直接准确地表达客观现实,也只有运用语言,人们才能作出关于世界“真”还是“假”的陈述,才能准确交流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想象和隐喻使人脱离现实,因而是不可靠的,主观的,个人的。 在客观主义观念支配下,产生了相应的语义观。客观主义语义论的早期代表是弗雷格(Frege)。他认为语言符号(sign)有一个客观的“意义”(sense),通过这个意义,词语可以“指称”(refer,reference)某一具体事物;其它的观念、想象和思维过程都是主观的,与意义和指称毫无关系。后来的真值条件语义学即是受到客观主义的影响,认为语言的意义是以客观真假值为条件的。语义特征分析法、转换一生成理论都认为自然语言具有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意义,是与客观现实相对的,语义研究即是研究语言符号的客观意义,研究语言表达如何与客观世界相对应,其它认知、思维过程是纯心理的,与语言研究无关。从传统的符号三角形语言理论到现代的各种语义理论都认为语言通过概念和指称关系反映客观世界,如图所示: 语言→概念/指称关系→客观世界 近些年来,随着认知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对“概念范畴”(conceptual categories)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在大量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范畴、意义、思维和推理与以前不同的非客观主义(non-objectivist)观点。他们将这种新的观点称为经验现实主义或简称经验主义(experiential realism,experientialism)。这里的经验主义不同于哲学史上早期的经验主义(empiricism),这里的经验也不是指被动地印在“白板”上的感知印象,而是指由人的身体构造以及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本感觉—运动经验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意义的范畴结构和意象图式。经验主义认知观的主要观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