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语言之间在句法上最明显的分歧是词序(word order)的差异。汉语和英语属于“主-动-宾”类型的语言,在正常的情况下动词永远位于宾语之前,如(1)和(2)所示。日语属于“主-宾-动”类型的语言,动词永远位于宾语之后,如(3)所示。 (1)张三买了[一本书]。 (2)John bought [a book]. (3)Joh-ga [hon-o] katta. (“约翰买了书”) 本文主要介绍近年来探讨自然语言词序问题的几个理论。读者可以通过本文了解近年“最简方案”(Minimalist Program)的一些基本理论假设及这个方案对短语结构和参数差异的看法。 本文结构如下:第二节简单回顾生成语法短语结构论的发展;第三节介绍中心语参数的主要内容;第四节介绍最简方案所描绘的语言机制的蓝图,并说明最简方案对词序类型的主张;第五节讨论Kayne(1994)所提出的“线性对应定理”及其应用;第六节讨论Takano(1996)和Fukui and Takano(1998)所提出的“线性化”的理论及其应用;第七节探讨线性对应定理和线性化理论之共同特点;第八节比较这两套理论,并讨论它们在理论上的一些问题;第九节讨论线性对应定理和线性化理论在汉语的应用情况;第十节是本文的总结。 2.短语结构 词在句子中的组合有一定的规则,并不是杂乱无章地堆砌在一起。人类大脑不是把整句句子储存起来,我们也没有可能记忆所有可能的句子。事实上,每一句句子都有一定的句式(句子的“式样”)。除了词及其表达的意义之外,大脑还储存了句式。简单来说“造句子”就是把词安放在句式中合适的位置上。根据不同的句式,我们可以说出从来没有听过的新句子。例如我们可以把(4)的句子简单地归纳为两种句式,如(5)所示。 (4)a.松鼠吃薯条。 b.张三认为松鼠吃薯条。 c.李四怀疑张三认为松鼠吃薯条。 d.王五知道李四怀疑张三认为松鼠吃薯条。 (5)a.句子=名词+动词+名词 b.句子=名词+动词+句子 这里谈到的“句式”不仅指词在句子中的组合式样,而且包括句式的式样。这种种的式样可以归纳为公式(rules),这些公式组成了语言的语法。这种语法能衍生出新的句子,具有创造性,因此这种语法称为“生成语法”。从生成语法的观点来说,大脑中存在一个掌管语言功能的特定部位,这一个部位可称为语言机制(language faculty)。当婴儿一生下来,语言机制就呈现“初始状态”(initialstate)。这个初始状态是人类大脑独有的,而且具有普遍性。有关初始状态的理论称为“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 我们刚才谈及的语言句式问题属于普遍语法。根据流行于五、六十年代的生成语法标准理论(Standard Theory),各种句式可以归纳为短语结构公式(phrase structure rules)。例如(4a)的句子可以分析为由名词短语“松鼠”和动词短语“吃薯条”所组成,而动词短语“吃薯条”可以分析为由动词“吃”和名词短语“薯条”所组成。(4a)由以下的两条短语结构公式(6a)和(6b)衍生出来,其中“S”、“NP”、“VP”和“V”分别指句子、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和动词。(6a)和(6b)这两条公式也可以用树状图来表示,如(7)。
自七十年代以来,Chomsky(1970)、Jackendoff(1972)等人对短语结构理论作了重大的修改,提出了短语结构的X标杆理论(X'theory)。根据这一理论,每一个短语都有一个中心语(head),短语是中心语的“最大投射”(maximal projection)。如果用X表示一个词项,如名词N,动词V,介词P和形容词A等,那么一个短语可以有(8)中的结构。(8)也可以用树状图(9)来表示。 X'是X的一阶投射结构,X″是X的二阶投射结构,也是最大的投射结构,相等于我们所说的短语。X″也可以写作XP。在上述的结构中,Y″和Z″分别称为“指示语”(specifier)和“补述语”(complement)。以“吃薯条”为例,这一个动词短语可以由树状图(10)来表示。动词短语的中心语和补述语分别由动词“吃”和名词短语“薯条”所组成。在图(10)里,动词短语的指示语,名词短语的指示语和补述语没有任何成分。(注:有关X标杆理论的中文介绍,见徐烈炯(1988)、汤廷池(1989)、何元建(1995)和宋国明(1997)等人的述评。)
然而,X标杆理论本身并没有规定指示语、中心语和补述语之间的位置,特别是中心语及其它成分在X标杆结构中的关系。比如说,补述语理论上可以出现在中心语之前或者之后,这两种可能性都是X标杆理论所允许的。处理这一个问题牵涉到我们如何认识语言的机制。以下我将会介绍几个与这个问题有关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