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族群互动中的语言接触

作 者:

作者简介:
罗美珍 中国社会科学院 100872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原文出处:
《语言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H0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263(2000)03-0001-20

      一 引言

      二十一世纪人类将逐渐走向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这种格局的形成必然要以各国以及各族群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前提;以语言沟通和语言接触为手段。面临这样的局势,研究族群互动(往来)中的语言接触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语言接触既能反映族群之间文化交往的历史;它也是语言演变的成因之一。探索今后人类语言演变的方向将是一项超前意识的研究课题。语言学界和人类学界都关注族群互动中的语言接触问题。过去的语言学论著谈的多是国外的语言接触情况。近年来,我国学者结合国内语言实际从语言关系,区域性特征,双语研究等角度论及一些语言接触问题。但由于探讨的角度不同,都未能全面,深入地研讨这一问题。而一些直接论及语言影响的论著又多为具体语言的情况,缺乏综合研究和理论上的概括。人类学界论述的多是族群互动中的文化接触,很少论及语言的接触情况。笔者于1997年曾以“论语言接触”为题撰文,提交给第30届国际汉藏语言学会议,结合国内语言实际从理论上作了较全面的探讨。该文现已发表在《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庆祝王士元教授65华诞》(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1999)。本课题在该文基础上作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对某些问题有更清晰和详尽的阐述并从族群互动角度分析了社会条件对语言接触现象的制约,语言接触中所发生的不同现象的原因等。

      世界上孤立生存的族群十分罕见。再封闭的族群在它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总是要和其他族群发生关系,相互交往。有交往必然就要通过语言进行沟通。这就会发生语言接触。因此语言接触是一种很普遍的社会现象。它既可以发生在不同语言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不同方言之间。族群间的互动大致有三种情况:1)邻界接触;2)移民迁入;3)远距离的经济、文化交流。前两种是直接接触;后者是间接接触,多通过书面进行交流,这三种互动情况都会使语言接触发生复杂的现象。我国是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共处的历史悠久的大国。自古至今在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各族群之间的互动和语言接触。这为我们研究语言接触这一课题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使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总结出语言演变的方向。

      社会的变迁会促使语言发生演变。历史上社会的分化和统一都曾使语言发生过分化,合并和兼并。在我国,由于长期处在封建割据和交通不便的小农经济社会中,因而过去的语言演变多以分化或异化为主。当今我国处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市场经济的开发与发展在不断地打破地域界,族群界乃至国界。生活在电脑信息时代的各族群人民友好的往来越来越密切,语言接触现象也必然频繁发生。可以看出“趋同”将是今后语言演变的主要方式。然而怎样表现出“趋同”,这就需要深入研究族群互动中的语言接触后所能产生的后果。从而帮助我们认清顺应客观形势发展的语言演变方向,也能为制定和执行好语文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不同群体(注:所谓的“群体”是指具有同一语言或方言的人群或社会生活共同体。)之间的语言接触会出现三种后果:

      1.在接触中某个群体的语言使用功能逐渐萎缩,最后为另一个群体的语言所替换。

      2.相接触的不同群体,其语言在结构上互相渗透、扩散,在相互影响下各自丰富、发展。

      3.相接触的不同语言在结构上发生混合或融合,最后由于渗透的深入而产生一种质变的语言。

      下面分别探讨这三种语言接触的现象,并分析产生这些不同后果的因素:

      二 语言替换

      语言替换是指相接触的语言(或方言)在语言使用功能方面竞争的结果。弱势群体的语言被遗忘或被放弃使用,代之以强势群体的语言。笔者不把语言替换看作一般人认为的语言融合。因为这不是语言结构上融合的结果,而是语言使用功能的衰竭。

      2.1产生语言替换的因素

      产生语言替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对某个群体来说,某个或某几个因素是主要的,一般来说,相接触的两个群体如果在力量上对比悬殊,弱势群体的语言使用功能就会逐渐衰退,最后被强势群体的语言所取代。如果力量不相上下,则不容易发生语言替换,这里所说的“强势”,主要指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发达;分布集中;语言使用功能强。“弱势”则相反,人口稀少;经济,文化落后;居住分散;语言使用功能小,至于政治和军事上的强势并不一定会造成语言替换。如:满族进关后虽然在政治上取得统治地位,曾想用满语文取代汉语文作为全国通行的语言文字,但是由于汉族的经济,文化比满族先进,人口远远超过满族,清王朝不得不使用汉语文,到了乾隆末年,满语文开始衰落,至清代末期,绝大多数满族不会说满语,改用了汉语。现在只有黑龙江和嫩江流域几个村落的少数老年人还懂一点满语。又如:我国南北朝时期,鲜卑在中国建立了北魏政权,但失败的是鲜卑语。北宋以后,契丹、女真进入中原;党项族占据西北。他们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将汉族置于其统治之下,但这些语言除了在汉语里留下一些借词外,最后都消失了。

      畲族在唐以前生活在闽、粤、赣交界处的山区,以刀耕火种的游耕和狩猎的生产方式繁衍、生息。他们原有自己的语言,但人口不多。从唐末到宋末,由于北方战乱和饥荒诸原因,大批中原汉人陆续来到这一山区。他们人多势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被汉族包围的畲族人民从最初的反抗、抵制,到后来向汉族学习,与之通婚,在共同开发这片山区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畲族改用了汉语客家话,遗忘了自己的语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