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资本运营启示录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国经济信息》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与传播
复印期号:2001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喻国明教授在一次会上这样描述目前媒体与资本合作的状况:“资本与媒体两情相悦,无论是官方承认或不承认,实际上这几年已经有了很多谈恋爱的、甚至同居的现象,这已经成了一个非常普遍的事实了。”

      据记者粗略统计,投资媒体的公司多达40余家,涉及媒体近百家。

      由于受资源与时间的限制,我们的统计还是只冰山一角。而种种迹象表明,那些我们还没掌握的,正与企业悄然无声合作的媒体还有许多,而正在筹谋进入资本市场的媒体更不知有多少!

      资本要什么

      1、“暴利”的诱惑

      “企业投资就是为了赢利”斥巨资兴办《经济观察报》的山东三联集团总裁张继升对记者毫不讳言。

      1998年,摩根斯坦利全球投资报告对11种产业建立起世界级有竞争力的大企业所需年限作了统计分析,发现大众传媒业所需年限为8年,其收益远远快于医药业、日常消费品、银行、电力、能源和建筑行业。在传媒业迅速发展的中国,这种预期的效益似乎还可以提前2~5年。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的传媒产业正处于高速成长时期,已连续3年以25%的幅度增长,1998年利税总额首次超过烟草业,成为排名第四的国家支柱产业,一个巨大的传媒市场已经形成。

      暴利的诱惑实在太大了,它足以让各种资本力量向媒介动辄以千万计的投资。但更让投资者动心的是先行者已经得到的实实在在的回报。IDG集团早在1980年就开始投资兴办《计算机世界》,1995年之后,IT业空前的火爆,为其带来了数以亿计的财富。麦戈伦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称,IDG在过去两年已向中国投入了1.5亿美元,今年5年还将投入8.5亿美元,因为在中国利润回报是最高的,达65%。中国市场给IDG两年带来高达2.5亿美元的收入。

      2、资本的自然流向

      近两年,互联网经济空前火爆,资本遵循市场导向,趋之若鹜地向信息产业流动聚集。随着纳斯达克迈入寒冷而漫长的冬季,互联网泡沫经济的破灭,不论是国际资本还是国内资本都不可避免地要开始寻找新的投资领域。此时,最具成长性的传媒产业无疑将让正无所适从的资本看到新的曙光。

      投资《新财经》、《理财周刊》两大期刊的上海强生集团董事万钧说:“在20世纪90年代,传媒业每年增长率将高于30%,是目前比较少见的一个高速增长行业。”该公司董秘吴本初补充说,目前国内传媒市场发育程度较低,上升空间很大,对于一家经营多年的上市公司而言,所需投入的资金不成问题。

      3、中外资本的必争之地

      国际资本当然也不会遗忘传媒这一能够创造更多奇迹的领域。

      除了早期的IDG集团外,较早关注中国传媒市场是美国时代华纳集团。1993年,该集团派大员来华调查对媒体的投资情况,最后的调查结论是“合法性条件不具备”。就是这个结论,让华纳集团总裁列文望而却步,也使其丧失了投资大陆媒体的宝贵时机。此后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出现更多的是另外两个人的名字——新闻集团总裁默多克和维亚康姆总裁雷石东。

      默多克对中国传媒市场的野心早已路人皆知。据《环球财经》报道,默多克在香港斥巨资收购卫星电视,其意在中国大陆市场。雷石东对中国传媒市场的兴趣决不亚于默多克。他对中国区总裁李亦非的要求是:维亚康姆在中国传媒市场的发展速度要以300%的速度进行。这是一个让业内人士瞠目的速度,不能靠维亚康姆单纯自身的成长发展,只能走资本兼并,收购那些发展收益好的传媒企业,这是不是也意味着维亚康姆的资本将大举进军中国传媒?

      国际资本与国内资本在传媒业的碰撞已必不可免。喻国明对此表示忧虑,我国媒体现在基本上还是一盘散沙,单兵作战。而国外媒团已形成高度专业化的价值链,其整合的力量是我们难相以比的。

      实际上,维亚康姆并没有把来自中国大陆的传媒势力作为对手。“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让维亚康姆认为可以强强联手的对手,”找不到对手的李亦非显得有点高处不胜寒。而她的老板雷石东甚至没有把新闻集团放在眼里,他在一次记者见面会上说,“默多克在中国惟一战胜我们的地方,是他娶了一个中国老婆。”

      4、媒体资本股市升值

      1999年之前,很少有人会关注坐落在西南边陲的《成都商报》。其成功借壳上市的壮举让整个传媒界侧目。而最让投资者心动的,恐怕还是其投资入股“四川电器”后股价的波动,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该股价竟从原来最高18元涨至30元,飙升67%。

      其实最早将投资媒体作为“概念”从股市得到好处的是香港《明报》集团。1992年,该报与《三联生活》周刊的合作,最后虽然不得不退出,但《明报》借此在海外股市上大炒“概念”,宣称其在大陆拥有媒体,圈得四个亿的资金。

      中国股市经过10年的发展已经成熟,现有A股上市公司1100多家,还有不少公司在B股、国外、香港等地上市。其中有高达两位数的公司有意进入这个具有巨大社会影响力和社会震荡力的传媒行业。对他们来说,除了投资回报外,更大的好处是利用这些“良性资产”的概念,可以在股市上大肆圈钱。

      强生公司的万钧也坦言:“传媒业是一个引起公众注意力的行业,上海强生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一直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强生公司本身在上海的认知率达90%以上,每天上海街头几十万车次的出租车和车身广告媒介、无线通讯网络等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达到一个很好的传播效果。”其目的不言而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