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期,关于电视频道细分化的观点不时见诸各种学术刊物,现实中也不时传来电视台向频道专业化的道路迈进的消息,许多理论界和实务界精英们一致赞同频道专业化和细分化,其理由大致如下: (1)频道专业化是与整个社会越来越发达,行业分工越来越细相适应的; (2)媒介竞争时代电视频道专业化是电视参与竞争的重要手段,受众在选择电视台时,频道具有门户性,容易被辨认和获选; (3)频道专业化可以使受众分众化,使过去比较笼统的传播价值变得具体,由于有了针对性,不同的目标观众可以达到传播价值最大化; (4)有利于电视台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发挥资源的效能; (5)可以使受众接收信息变得更有条理,也有利于电视台从整体上形成品牌效应; (6)在信息时代使传播内容向纵深方向拓展。 此外,频道专业化是西方电视界,尤其是美国电视界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别人的示范作用让我们产生了强烈的模仿心理。 但是就像辩证法所说的那样,任何事物都有与其相对立的一面。频道专业化在各种明显的优势背后也潜藏着一些不足和暗流。本文就试图从人们的认识方式、思维习惯以及频道专业化形成的前提、中国的现实环境等方面对这一趋势做粗略的分析和质疑。 一 频道专业化是现代西方社会分工高度化在电视媒介中的必然表现。社会分工不仅影响着西方人的行为方式,也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使得西方人习惯于用分解式的目光来看待世界。电视频道细分化就与这种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分解式的思路和频道专业化很有可能会强化人们认识的片面性,使人们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只见某个侧面而没有综合观念。频道专业化一旦被固定下来,就必然会制约人们认知事物的视角,就会或多或少地带有狭隘性,甚至会让人产生功能性固执。这与信息时代要求人们全方位、多视角地把握各种信息的需要形成矛盾,人们将在一个专业化的频道里很自然地忽略掉事物的连续性以及价值判断的多元化可能,而这一点又是专业化频道所先天固有的。 从思维习惯的民族性来看,中国文化更强调综合性和包容性,中国人一直倾向于综合式的思维,这也同样体现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之所以爱看春节联欢晚会,是因为它荟萃了中国三教九流的精英和智慧,是个大杂烩,而且烩的都是精华。它的综合效果是单一内容节目替代不了的。现在人们虽然对春节联欢晚会有各种各样的牢骚和不满,但并不意味着因此就不再需要春节晚会了。如果大年三十晚上能有多家电视台的春节晚会同时竞争,相信观众的反响还会很热烈。在事物的发展进程中,从综合到分解,再从分解到综合,是一个辩证过程,没有绝对的谁优谁劣。西方电视传媒频道高度专业化是他们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它是否也是目前我们电视事业发展最迫切的选择呢? 目前我们在许多方面落后于西方,如果我们不能充分挖掘自身的创造力,而是选择了最为偷懒的方式——模仿,只是一味地羡慕和夸大别人的成功经验,或者干脆采用拿来主义的办法躺在别人的成功经验上,很可能会因为脱离中国的实际情况而导致陷入东施效颦的尴尬境地。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服务的,人类社会的基本目标是相同的,但是实现它的手段却是多样的,综合与分解是两种殊途同归的手段。对电视传媒来讲,借鉴很重要,但是比借鉴更重要的是如何使之本土化,使之适应中国这个大系统,而不是为借鉴而借鉴,或者是不考虑实际情况地“拿来”。现在频道专业化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这很容易让我们以为频道专业化是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的唯一出路,似乎我们的电视产业一专业化就灵,从而把本应对内涵进行充分挖掘的力量转移到频道专业化上来。反观我们现在的综合频道、综合节目是否都已经发展到尽头了呢?观众对目前的许多节目都不满,这恰恰证明了我们的综合频道、综合节目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就像卖商品一样,商品多了,商家分分类是必要的,如果条件成熟,甚至还可以把综合商场变成一个个专卖店。但是比分类更重要的是要有精品和名牌产品,如果分完类以后卖的仍然是低劣产品,反倒容易让顾客看出商品的毛病,还不如和好产品混在一起容易卖掉。事实证明,观众的收视行为主要取决于所看的内容是不是公认的精品或名牌节目,而不是在哪个频道播放,一个没有叫得响的节目的专业频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整个频道都会被淹没掉。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电视界热衷搞专业频道究竟是一种历史选择呢?还是建立在媒介主观判断上的一厢情愿?频道专业化诞生的前提是什么?中国推行频道专业化的土壤又是什么呢? 二 毋庸置疑,频道专业化应该建立在对专业化内容的需求上。 首先,它要求有相对分化的受众群体,这些不同的群体应该各有各的需求,这种需求的分化在中国的高地位、高文化、高收入阶层比较明显。但是有大量的资料却表明,地位越高、收入越高以及文化程度越高的群体看电视却呈下降趋势。中国电视的主要观众是地位、收入、文化层次较低的群体,这些人一般不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收视习惯差异不太大,主要以影视剧、新闻、娱乐节目为主。那么,在老百姓的生活还很粗放的时候,我们的传媒界特别强调观众需求的差异性,这就会让人们去怀疑电视频道专业化究竟有没有市场?去怀疑我们的专业频道会不会和目标观众的需求形成错位呢? 另一方面,由于媒介市场发展很快,卫星电视迅速普及,电视产业已经由过去的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几乎一夜之间所有电视台都由原来“高高在上”变得“低三下四”,甚至一味地迎合观众。中国的电视观众在媒介对他们注意力的争夺中迅速变成了一群挑剔的、浮躁的、甚至有些不讲道理的群体。我们的电视工作者无法期待这些观众会像朋友、亲人那样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所谓专业化频道。如今观众会按照自己最真实的需要、甚至是本能的需要来选择频道和信息。这些天天被各种媒体刺激着的电视观众究竟有没有耐性去看那些与自己不大相关的专业频道,有没有耐性去等待中国电视的专业化频道慢慢地成熟和进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