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531.3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3-7667(2001)10-0012-17 一、社会变革与教育病理 “教育病理”一词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教育的失衡令人堪忧。步入新世纪的日本,教育疾病没有丝毫好转的迹象。据文部省1999年《教育白皮书》的统计,校内欺负事件虽然出现了减少趋势,但是“长期缺勤率”、“辍学率”却逐年上升,校内暴力也比以往有所增多,少年犯罪率则高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第四位,犯罪行为越发凶残、粗暴。关于班级崩溃(注:指在日本的中小学中由于学生逃学、不合作等原因,导致的无法维系正常教育教学的现象。),虽没有全国范围内的统计数据,但是根据神奈川县和东京都的调查来推测,小学至少会有10%,中学可能达到14%左右。连文部省都认为,班级崩溃已发展到“任何学校都有可能发生的现象”。 上述统计首先表明,教育失衡在初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必须从初中或初、高中阶段着手探讨其病理。当然,对于上述数据也有必要进行更为客观、全面的分析。正如东京大学的佐藤学教授所指出,教育病理现象的严重与否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不应将东京地区的统计数据扩展至全国。笔者在多年的考察和研究经历中也深深感到,教育现象的解读必须从多角度入手,如学校教师之间的关系,地区差异或地方教育行政管理特点等。 但是不管怎样,现代教育病理的直接原因是“消费社会”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对传统社会的深刻冲击。第三产业就业人口超过50%的70年代中期可作为社会变革的分水岭。文部省2000年颁布的《学生指导诸问题》中的相关数据表明,长期缺勤生(注:原文为“不登校生”,指一学期的缺勤率达到30天以上的学生。)以1975年为界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很遗憾,除了长期缺勤生以外,没有其它统计数据)。在长期缺勤生增加的同时,高中入学率在1974年已高达90%,之后出现缓慢增长,目前达到97%左右。缺勤生增多与高中普及率提高之间的逆向关系,说明缺勤生的出现并增多的原因,从过去的升学压力转向“一旦失败,就无法面对挫折”的不安。一些教育病理学者将其称为“现代型缺勤现象”。[1]评论家小浜逸郎在其著作《面对人生思想入门》中解释道:“现代化导致了对现代体制的厌倦和排斥”。另外,辍学生急增也是现代社会特有的现象。由于文部省是从1997年开始对辍学者进行统计的,因此我们无法臆测1997年以前的数据。但是,国民教育研究所凭借高中入学率和毕业率推算出的数据表明,50至60年代的辍学生大多数是定时制学校的学生,其辍学原因多与经济困窘相关,70年代以后才出现“非自愿入学”和“为了改变职业”等理由。从后者的辍学原因看,自愿辍学多于环境逼迫。 缺勤生、辍学生是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时代的到来及其终止而产生的。本文以为,它是日本现代化过程中的派生品,也是日本教育出现现代病理的契机。 1972年,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第一次超过第二产业,并从1974年开始出现经济负增长,宣告了高速经济增长时代的结束。1975年,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超过全国人口的50%,标志着日本摆脱工业立国的局面,进入后工业资本主义阶段。除此以外,“高度信息社会”、“高度消费社会”、“知识社会”、“第三次浪潮”等词的出现,也反映出社会的转轨特征。 社会变化必然影响学校教育,本文从以下五点概括这些影响: 1)计算机的普及促进了第一、第二产业的软件化,但是远不及它对第三产业的巨大影响。“重厚长大”、划一的金字塔型企业组织大部分转型为“轻薄短小”、灵活的企业模式。作为现代学校范式的企业产生质变,学校必然受其影响。 2)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物质极大丰富,导致消费的增加和服务业的多样化,产生了丰富的社会选择机会和大众的“分众化”、“小众化”。这些变化都极大地动摇了以集体教育为主的传统学校体制。 3)新技术革命使得社会对劳动熟练工的需求减少,而对小时工、临时工的需求急剧增加。同时,新机械、新技术的导入增强了不断“研修”的需要,并用迅速适应新情况的“应变”能力代替了需常年积累的熟练技术。小时工和临时工不需要特别的职前准备和研修也能立即投入工作,因此,即使人际关系不理想,也可轻易换到工作。在这样的状态下,已往支配日本企业界的集团理念很难存续下去。 4)社会变化通过就业信息、小时工经验等途径直接传入学校,大大削弱了学生们“为将来忍耐当下”(也称工具性,这是现代学校不可或缺的意义所在。)的愿望,即时享乐型思维得到普遍肯定。 5)在日本急速增长为经济大国的同时,欧美各国却逐渐失去了他们对日本的榜样作用。失去追逐目标的成人们未能向下一代提示新目标。 社会的变化投射到学校,影响了作为劳动力后备军的学生们。各种就业信息和小时工经验都会从各个角度对学生们产生影响,也会使敏感的学生们很快感知社会的变化。如果继续用固定僵化的模式要求学生,只会面对诸多困难。日本的教育出现校内欺负、长期缺勤、辍学等病理现象,正是国家进入后现代社会所产生的历史性、社会性变革的表现。 作为医治教育疾病的处方,有两种改革模式:一是新自由主义的教育改革,即从根本上改变战后教育的理念和制度,采用自由竞争与自我负责的改革路线;二是市民主义教育改革,即不是简单强调个人之间的自由竞争,而是眷顾社会的弱势群体,扩大公共空间,建立各类人群得以共生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