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培养“丰富的心灵”到培养“丰富的人性”再到培养“人性丰富的日本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德育方针的演变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德伟,(1966—),男,河北衡水人,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教授,教育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24 展素贤,(1967—),女,河北顺平人,保定师范专科学校英语系讲师。保定师范专科学校 英语系,河北 保定 971051

原文出处:
外国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在深化第三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尤为重视道德教育。考察日本德育方针的演变,可见:临时教育审议会强调通过个性化的教育培养“丰富的心灵”;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倡培养“生存能力”,特别是“丰富的人性”;第16届中央教育审议会力主充实“心灵的教育”,确定了培养“丰富的人性”的方针;教育改革国民会议强调培养“人性丰富的日本人”。如此,日本的德育方针貌似变化多端,实际上是以一贯之并逐步深化的。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1.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69(2001)04—0001—07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在深化第三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把加强道德教育作为一个重要课题。临时教育审议会(简称“临教审”)明确提出通过个性化的教育培养儿童“丰富的心灵”方针之后,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简称“中教审”)继承临教审的思想,提出了培养“生存能力”的思想,强调培养儿童“丰富的人性”。第16届中教审又以第15届中教审的理论为基础,主张充实“心灵的教育”,确定了培养儿童“丰富的人性”的方针。教育改革国民会议进一步继承第16届中教审的心灵教育思想,确定了培养“人性丰富的日本人”的方针。文部省最大限度地遵照临教审和中教审等的建议精神,对中小学的道德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本文依照有关报告,通过梳理8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道德教育的方针、路线,探讨日本为构筑21世纪初叶的德育基础所作的努力,把握其将来德育发展的走向。

      一、临教审的德育方针:在个性化教育中,培养儿童“丰富的心灵”

      (一)临教审关于儿童心灵荒废的论断

      回顾日本十几年来教育改革的历程,可以肯定地说,临教审制定的教育改革方针政策为日本80年代以后的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其方针政策主要体现在分别于1985年6月26日、 1986年4月23日、1987年4月1日和同年8月7日发表的四次咨询报告之中。临教审的报告基于日本教育存在着严重的荒废现象,“教育荒废”实质上是“儿童心灵的荒废”的判断,提出了培养儿童“丰富的心灵”的思想。

      临教审在《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二次咨询报告》第一部分“面向21世纪的教育的基本状态”的第二节“学校教育的荒废”中,专门论述了“教育荒废”问题。它认为,近年来,学校和教师不太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信赖,其背后存在着“严重的教育荒废的事实”;“教育荒废表现为阴险的欺侮、儿童自杀、拒绝上学、青少年行为不良、校内暴力、家庭内暴力、偏重偏差值的激烈考试竞争、偏重学历、所谓的教师问题、体罚等。”指出:“以阴险的欺侮、校内暴力、青少年行为不良为代表的教育荒废,是儿童心灵的荒废,隐藏着与儿童人格的崩溃相关联的危险。”“问题的本质是,儿童在现在的家庭、学校、社会中,感到作为人的尊严、价值、个性和自主性没有受到尊重,感到被置于了种种心理的重压之下。”此外,报告在分析了产生“教育荒废”的种种社会原因之后,又认为“教育荒废”是学校教育的“副作用”。指出:“有关分析教育荒废现状的重要视点还在于,我国学校教育的划一、僵化、封闭的性质和偏重学历以及极端的管理教育等产生的‘副作用’,妨碍了丰富的人的形成,加重了儿童心理上的压抑感和欲望不满足感。”因此,为了解决“儿童心灵的荒废”问题,必须打破教育的划一性、僵硬性和封闭性,实行个性化的教育,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儿童“丰富的心灵”。

      (二)临教审的“尊重个性”思想

      临教审否定了划一、僵硬、封闭的学校教育体制,认为这是造成“教育荒废”的主要原因之一。相对于此,它提出了依照“重视个性”的原则从根本上改革教育的主张。

      临教审把“重视个性”作为今后教育改革的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在第一次咨询报告中集中论述了这个原则。在它看来,所谓“重视个性”的原则,就是打破以往教育中根深蒂固的划一性、僵硬性、封闭性和非国际性,确立“个人尊严、尊重个性、自由自律、自我负责”的原则。

      临教审所说的个性,“不仅指个人的个性,还意味着家庭、学校、社区、企业、国家、文化、时代的个性。”它认为:“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个性,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个性,发挥自己和他人的个性,是一种贯穿于个人、社会、国家之间的不变的理想。”可见,临教审所说的个性是范畴很广的。

      临教审“个人的尊严、尊重个性、自由自律、自我负责”不可分割的观点和“了解、尊重、发挥自己和他人的个性”的观点,构成了其个性观中的道德价值取向。

      (三)临教审对“丰富的心灵”的认识

      临教审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有“真才实学”、“健壮的体魄”和“丰富的心灵”。显然,“丰富的心灵”是对道德方面的要求。关于“丰富的心灵”的内涵,临教审没有专门进行论述,但它主要从以下两个侧面述及了这个问题。

      第一,在批判以往教育的弊端时,暗示了“丰富的心灵”的内容。临教审在第一次咨询报告中,批判以往的教育忽视了“尊重自由与个性、礼仪和自律、对他人的同情心、丰富的情操、个人与集体的协调、对大自然和神灵的敬畏之心等”。在第二次咨询报告中阐述近代工业文明对造成“教育荒废”的影响时认为,近代工业文明使日本社会富裕了,但是也“导致了人类长期在逆境中培养起来的自立心、自制力、责任感、亲和感、同情心、感恩心情、对祖先的崇敬之心、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之心、宗教心等衰退的结集,也带来了心灵的贫困。”在第四次咨询报告中,批判日本的教育“历来没有充分尊重个人的尊严和个性,没有充分培养和尊重自主精神,在发挥个人的独特性与承认个人自由精神方面非常欠缺”,主张“今后的教育必须培养儿童的‘自由和自律精神’。”这实际上表明,这些被忽视的、衰退的、不充分的内容应该是“丰富的心灵”的内容。

      第二,在阐述“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时,述及了心灵方面的内容。临教审在第二次咨询报告中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即培养具有“宽广的胸怀、健壮的休魄、丰富的创造力”、“自由、自律和公共精神”的“世界中的日本人”)。在此后的报告中又多次重申过这个目标。在这个目标中包涵着对德、智、体三方面的要求,那么对道德(心灵)方面的要求如何呢?我们以第四次咨询报告为例作一说明。临教审在这次报告中论述“宽广的胸怀、健壮的体魄”时指出:“今后的教育,特别要认识丰富的心灵和健康的重要性,把最大限度地努力使儿童身心两方面均衡发展作为中心任务。……为此,应当培养儿童对人类和自然的热爱之心、同情之心和丰富的情操,同时通过健康教育和体育活动来发展儿童的身心。”另外,在论述培养“自由、自律和公共精神”时指出:“要培养能够独自进行思考、判断、决定、负责的主体性能力、意愿和态度。”还要培养“为公共竭尽全力之心、为社会服务之心”和“尊重社会规范和法律秩序的精神”以及“对他人、他物和异质性、多样性的宽容之心”。此外,在论述“世界中的日本人”时,强调要具有“作为日本人的爱国之心”,培养“理解、尊重国旗、国歌所具有的意义的心情和态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