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喧嚷嚷了几年的所谓跨世纪问题,终于在一个平静夜晚中跨过来了,而且绝大部分人是在睡梦中跨过来的。早晨醒来睁眼一看,已是二十一世纪了,仿佛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天还是这样的天,地还是这样的地,周边的人和事也和昨天没有什么两样,可时间老人明明白白告诉我们,我们已经跨进了一个新的世纪,世界确实在悄悄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教育是未来的事业,搞教育的人总是执着地思考着未来,不思考未来的人不配从事教育工作,那怕是一位历史教师,他教的是过去的人和事,但他也是为了孩子们的未来,让他们能沿着前人的足迹前进,走得更正确,更稳健,也更有创新。所以,世界上没有哪一个行业应该象教育工作者那样关心未来社会的变化。 所以,当上一世纪六十年代新技术革命刚刚开始,世界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就开始思考教育改革的问题了。几十年来,各种教育方案纷纷出台,各种教育实验正在扎实开展,教育新观念新思想层出不穷,在我国,由于当时正在开展的“文化大革命”给耽误了,但在改革开放之后,立即迎头赶上,现在可以说已同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当然不能说教育改革已经成功了,改革的任务已经完成了。教育是一种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既要与其他社会现象,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变革相适应,又要为此服务,而当前各种社会现象的变革是如此的迅猛与剧烈,诸如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等等新事物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正如《变革的力量》一书的作者加拿大人迈克·富兰说的“变革的过程是如此的复杂和充满着如此多的未知”,教育不可能超越社会的变革而提前成型。只能如小平同志说的“摸着石头过河”,河是一定要过的,主动过,拉着过,推着过,反正都得过;游着过去,淌着过去,扶着过去,乘船过去都可以:从这个口岸过去,从那个口岸过去也都可以。所以当前的教育改革所呈现的百花齐放的局面是正常的,过早地把教育模式凝固化是不妥当的。只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在不太远的将来,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将在世界诞生,从而取代产生于工业时代的与工业时代相适应的至今还在被人应用着的教育模式。当前的一切改革、一切探索、一切实验都是为了最终实现这个目标。 经过二十年来的探索,我认为我们正在追求的未来教育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一个总目标,两个基本条件或基础,一点困惑。 一个总目标,就是当前正在进行的一切教育改革,不论中国或外国,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让每个公民的聪明才智与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以迎接信息时代激烈竞争的挑战。这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一切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的潜能能否得到充分开发的竞争。而这也符合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的教育理想,是要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我始终坚信这句话:“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 而反顾产生于工业时代的现行教育,其模式说穿了就是工业大生产的模式在教育上的应用,学校如同工厂,班级如同车间,从小学到大学是一条流水线,课程、大纲、教材是生产的规格,教师是操作工,学生则是材料,从六岁进入流水线,经过一道道切、削、磨、刨,最后成为合格的产品,然后输入社会。这种教育的特点是批量化、同步化、标准化,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规模普及教育,为工业生产提供经过一定训练的有一定文化的劳动者。最大的缺点是不能充分实现因材施教,充分发展个性,充分开发每个人的潜能。所以我曾说过这种教育是既培养与发展人,同时又在扼杀人。不知多少有才华的人才,在标准化、同步化的教育过程中被扼杀在摇篮里了。 所以到了竞争激烈的信息时代,这种教育就非改不可了,而且现在也有了改革的条件。 条件之一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条件,可以使教育既能做到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最大规模的实现大面积的普及,又可以实现教育的个别化,可以使英才脱颖而出,可以充分实施因材施教,发展每个人的个性与潜能,彻底改变标准化、同步化的教育模式。我过去曾经提过要重视英才教育,也因此引起一些争议,有人认为我只注重抓英才教育,不重视普及教育,这完全是一种误解。现在的问题是人们之热衷于购买电脑与联网,而未注意其真正的用途,甚至仅仅把它看作是幻灯机与投影仪,我称之为把机关枪作木棍使用,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巨大作用,去着力研究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如何改造课堂教学与管理机制与教学策略,研究在网络化条件下教师的正确作用,研究如何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之,信息技术应对教育模式产生革命性变化,而不仅仅是教学工作的改良。 最根本的当然是教育观念的改变,例如在实施基础教育时如何处理统一要求与发展个性的关系,是前者服从后者、为后者服务;还是后者服从前者,为前者服务?基础教育是否要铁板一块,不同学生是否允许有不同的基础?我是主张统一要为个性服务,基础也可以分流,不要一讲基础就千人一面,我的原则是“基础分流,弹性管理,多元发展”。这才叫以人为本。 第二个条件是脑科学的发展,使教育工作者对人的潜能的认识,对潜能发现与发展的规律的认识有了科学依据,从而可以避免与减少教育的盲目性。 人类在一百万年前,才摆脱动物状态,进化为人类,又化了几十万年学会用工具,又化了几万年学会用火,花了几千年学会种田,花了几百年学会造机器,到了这一百年我们学会了飞,现在似乎已经发展到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连人都可以克隆了。可是有一点,千知万知,就是对自身的了解与认识,特别是对自己的思维器官认识的太晚太少。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人的思维器官是心脏,什么心无二用,心想事成,都是心,这是最大的“怨假错案”,殊不知心是不管这些事的,直到一百年前,人们才知道人的思维器官是脑子,经过一百多年的研究,人们才对这个主宰人类思维的器官有所了解,但也未完全揭开其中奥秘,所以有人说一百年前人对脑的认识是黑箱,而现在也不过是灰箱,处于半透明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