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18(2001)03-0059-04 创造教育对我国来说虽然不是一种新思想,却无疑是一个新课题,它对宏观的教育体制和微观的教育措施等都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全面深刻地理解创造教育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因为没有正确的创造教育观念,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创造教育实践的发展。理性地审视现状,创造教育的认识误区不少,其中蕴涵的问题也颇为复杂,本文试图就其中的五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创造教育是否“源起于教育界” 误区之一是“创造教育源起于教育界”。在当前创造教育的思潮中,一些人缺乏对创造教育历史背景的准确把握,误以为创造教育源起于教育界。列宁说过,为了科学地解决社会生活问题,必须“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虑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重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1]。研究创造教育也不例外。 创造教育的思想自古有之,但真正明确提出并具体、系统地实施,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30、40年代的一些企业。综观美国创造教育的兴起历程,可以分为孕育期、发展期、普及期、理论提高期四个时期[2]。 孕育期以出现代表性人物,率先提出创造发明的方案与教材,随之全国范围多点试行为标志。1933年,美国电气与电子协会高级会员H·奥肯写成了发明讲义,并向麻省教育部申请在波士顿开办发明训练班;1937年,R·史帝文森在通用电气公司为技术人员开设了创造工程课程。这可认为是创造教育的滥觞。 发展期的标志是在较广泛的范围内掀起开发创造力的群众运动,并产生了创造教育的组织系统与教材。1938年,美国BBDO广告公司副总裁奥斯本发明了发明技法“头脑风暴法”,被称为创造力开发上的里程碑,奥斯本也被称为“创造学之父”。为了普及这种发明技法,奥斯本写了一系列著作,并深入到大学、社会团体和工厂车间,推广运用这些方法,在美国形成了一个开发创造力的热潮。1953年他的《创造性想象》讲义出版,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传播。 普及期的标志是工业界与教育界联合行动,高校普通开设创造工程专业课,企业对职工、干部进行有关创造发明的培训,其规模呈现波澜壮阔的发展态势。50年代以后的20年间,美国工业界与教育界至少开办了1000个训练班,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南加里福尼亚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校均开设了创造工程的必修课。自此,创造教育正式进入了高等学府的殿堂。同时,在工业界,许多公司纷纷应用创造技法和教材进行创造性人才培训,仅美国钢铁-汽车联合公司下属的一个企业就培训3500人,克莱斯勒、福特公司常年开办创造工程班。 理论提高期是以有关创造力方面的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国内大范围的研究网络为标志。50年代以后,以吉尔伏特为首的一批美国心理学家参与了创造力的研究,创造力与教育的关系受到重视,创造性教学受到关注。吉尔伏特认为,创造力研究的最大价值体现在与教育相联系的那一部分。为了深入研究创造力形成的内在机制,吉尔伏特及其学生们在全美形成了研究网,创造教育逐步走向科学化。 从创造教育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创造教育源起于企业界、工业界而非教育界。只有在企业界、工业界的重视和参与下,系统的创造教育开始步入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创造教育的理论研究才能进一步深入。我国的创造教育起步较晚,但对于创造教育的重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明显超过了教育史上的任何时期,借鉴国外经验,提倡创造教育,实施创造教育是当前的主要发展趋势。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创造教育一直很少站在宏观的高度,研究与实践均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随机性与孤立性。因此,清醒地认识创造教育的历史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它有助于人们全面深刻理解创造教育在产学结合背景下的本质与要义,正确把握创造教育与经济、社会,尤其是当前知识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确立系统的整合的观点,将创造教育置于大教育乃至大社会的广阔背景中,建立符合国情的创造教育科学理论体系,指导创造教育的实践。 二、创造教育是否“等同于素质教育” 误区之二是“创造教育等同于素质教育”。由于对创造教育与素质教育两者的关系未能很好地把握,一些人将创造教育与素质教育概念混淆,甚至将两者简单地划上等号。 创造教育与素质教育都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两者有一定的联系,但创造教育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并且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从而从根本上明确了是在素质教育的整体框架下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无论是创新教育还是创造教育均是在“素质”中突出出来的“重点”,是在“一般”中突出出来的“个别”。从具体构成上看,创造力是一种认知、人格、社会层面的综合体,是知、情、意的统一。它涉及人的心理、生理、智力、思想、人格等诸多方面的基本素质,它以这些基本素质为基础,同时,创造力的培养也能巩固和丰富这些基本素质。素质教育注重人性的完整性、潜质性、差异性,注重体现人的价值与尊严,而这些也正是创造教育必备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总的来说,两者从根本上是一致和相辅相成的。创造教育的宗旨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创造,如何提高创造能力,如何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对创造能力提出的高标准、高要求。而素质教育则是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员,如何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与社会的其他成员融洽地合作,如何能够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因此,素质教育的外延比创造教育的外延要广泛一些。素质教育中包含了创造教育,两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属同一水平、层次,难以并称。创造教育虽然只是素质教育中的部分内容,但却是最重要的部分。甚至可以这样说,素质教育的精髓就是创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