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传统文化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作 者:

作者简介:
毛景焕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

原文出处:
《教育探索》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国的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累、沉淀,逐渐形成了相应的传统文化。本文拟从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教师观念和思维方式三个方面来探讨传统文化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一、“家族至上”和功利化的价值取向通过对学习动机和目的的影响作用于教学效果

      中国与西方国家相比,有明显的家庭本位和群体本位倾向。在中国古代,家庭与群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体必须顺从、依附于家庭。同时,个体也从家庭中获得最大的恩泽与保护。个体以家庭隐藏自我,也因家庭的庇护而减弱了靠自我奋斗实现自我的意向。家庭因素从两个方面扭曲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弱化了其学习动力,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发挥。

      1. 中国学生的学习动机多是为了家庭的利益和名誉,很少为自己的兴趣与需要,且功利化现象严重

      动机的外在取向性和学习目的他人化削弱了对学习的真正兴趣。根据奥苏泊尔的说法,学校情境中的学习动机包括三个部分: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源于对学习本身的兴趣与习得知识的满足感,它可能是一种最重要、最稳定的动机(注: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298页。)。然而,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往往以读书做官为学习目的,以家族利益为出发点,把学习目的建立在自身的成就和家族利益之上,功成名就、光宗耀祖已成为中国文人的必然追求。与此相对应,他们很少对事物本身感兴趣,也不愿意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因而缺乏这种稳定的内驱力。现在的学生往往受外在的动机所驱使,以设想的成功为学习乐趣的源泉,他们仅为获得成就、提高自身地位或博得他人特别是长者的赞许而学习,其自身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学习动机中占主要地位,学习目的直接指向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父母、长辈也习惯于以看得见的利益,如财富、地位、荣誉为诱导因素,以此来鼓励孩子学习。现在虽然不像古代那样把读书目的直接表达为读书做官、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但在中小学里,在父母的督促下,为不使父母失望或避免家长惩罚而学习的现象却千真万确地存在着。更为重要的是父母也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不顾孩子的兴趣与需要强迫其在升学的道路上艰难跋涉。学生则在“孝顺”观念的影响下,被迫隐藏自己的兴趣与需要,以牺牲自己的个性为代价实现着父母的愿望和家庭的使命。折射到学习上,则体现为对所学科目不感兴趣,对学习本身厌倦,学习目的的仅指向升学和就业,忽视个性的发展。相对于强大而稳定的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不仅使学习的兴趣降低,而且学习本身成为苦事,学生因此从内心里厌恶学习,必然弱化了学习效果。这些都是学生本身固有的观念所至。

      2.家庭庇荫传统打消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限制了其对教学信息的吸收,弱化了教学效果

      中国自古就有家庭庇荫的传统。中国家庭习惯于培养“长不大”的孩子,孩子也乐于做“不长大”的人。即使到了成人时期,父母仍然是子女的“监护人”,依靠家庭已成为中国学生的习惯。家境好的孩子知道自己不用努力也能取得生活的保障。他们从小就产生一种优于别人的“贵族感”,把自己的成就与价值建立在家庭之上,而把学习视为无用,以致造成价值认识的偏差和学习兴趣的丧失。这种家庭庇荫现象不仅使家境优越的孩子心理不能健康发展,而且还影响到其他的孩子,使他们亦信奉学习无用论,他们不是把成功的途径放在学习上,而是求助于他途,甚至不惜违法犯罪来求得“成功”。学习对他们都已经无足轻重,又何谈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家族至上和功利化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一方面使一部分学生学习动机外化、官本位化,另一方面又使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减弱,甚至消失。这两方面都使教学达不到预定的效果,但是这两种倾向的产生都不是源于学生本身,而是传统思想和观念的再现与复演。学生作为中介,传递和实现着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二、尊师重教和崇尚权威的思想观念通过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作用于教学效果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它对我国文化的传承起一种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样,在学校教育中也使知识的传授和吸收更加快捷、迅速。但同时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尊师重教观念一旦过分,反过来会抑制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特别是独立思考能力、批判精神和独立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这是不容忽视的两个方面。

      1.尊师重教和崇尚权威的心理及心理准备状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尽快吸收

      中国的尊师不仅表现在对“师者如父”的尊重与顺从上,更表现为对教师所掌握知识的毫不怀疑上。从根本上说,对教师的尊重来源于对教师所掌握知识的尊重和认可,教师是知识和真理的化身。尊重教师就是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就理所当然的尊重教师,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而这种对教师权威的信任能促进对知识的吸收,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因为对权威的信任往往忽略对知识的怀疑过程,这种没有经过怀疑、批判、再思考过程的学习,大大缩短了记忆知识所需要的时间,更为重要的是,对知识传播者和知识本身的绝对信任,可以确保知识记忆的有效性。因为它可以增加学生吸收知识的意向,这可以借鉴对态度改变理论的研究加以论证。态度改变理论认为,信息来源的权威性和信息本身的可信性,可以有力地影响人们态度的改变,这在J·A·特纳的实验中已被证实(注:郭亨杰、宋月丽主编:《心理学教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181页。)。教师传授知识的目的不在于改变学生的态度,但从信息传播学上说,教师传播的知识也是一种信息,同样可以达到使学习者迅速地认同并接受知识的效果。而且由于没有存在于信息改变过程中的对立信息,被传授的知识呈直接进入状态,接受起来更为快捷。反之,当对传播者本身和信息的可信度产生怀疑时,接收者就可能拒绝这种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由此可见,尊师重教观念在学生心目中的存在确实有利于传授知识与接受知识。中国学生比西方学生更能学习到更多的系统的书本知识,这固然与中国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学生对教师和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的崇拜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有助于教学实现其良好知识传授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