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主体教育

作 者:

作者简介:
燕国材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非智力因素研究所所长

原文出处:
《中学教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时代呼唤主体,主体呼唤主体教育。适应此种时代要求,八十年代以来,我国逐步地掀起了一股股主体教育的浪潮。它一经兴起之后,既推动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施,又转化为实施与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模式。本文拟就主体、主体教育的内涵与特点做些分析,以向海内方家与广大读者请教。

      一、主体的性质

      (一)什么是主体

      主体与主体性可以作为一个术语(概念)看待。关于什么是主体的问题,在哲学上争论很大,反映在教育领域也是众说纷纭。但我们以为,马克思关于“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的论断,是讨论主体内涵的理论基础。据此,可以得出这么两点结论:第一,主体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即是说,凡人都是主体或具有主体性,这是绝对的。但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或者说,绝大部分人的主体性没有被小部分人所承认。人作为主体又是相对于自然、物而言的,没有作为自然的客体,就不会有作为人的主体。人们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支配自然,驾驭万物,人是主动的、积极的,自然、万物是被动的、消极的,所以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即人能支配自然,所以人永远是主体;自然不能有意识有目的地支配人类,所以自然永远是客体。第二,主体与客体的相对性还反映在人际关系上。就是说,按主体的绝对性说,每个人都是主体,这是没有什么好争论的。但是在讨论某种人际关系如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子女、领导与被领导等的关系问题时,那就应当确定其主客体地位。一般地说,在此三对关系中,教师、父母、领导处于客体的地位(但他们本身仍具有主体性),学生、子女、被领导处于主体的地位,二者始终如此,不宜颠倒处置。也就是说,教师、父母、领导必须始终把学生、子女、被领导当主体看待,尊重其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调动其主体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勤务员的工作搞好;否则,倒客为主,或互为主客体,那什么教育、工作都是搞不好的。

      如上所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主体概念的内涵是比较简单而易于把握的。那为什么对此问题争论很多且趋于复杂化呢?我们认为,关键在于如何理解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说人是人体?亦即人为什么能成为主体?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意见,人能支配自然、驾驭万物(包括动物)一类的客体,所以说人是主体。进一步问,人为什么能支配客体呢?因为人能从事劳动(包括脑力与体力),亦即种种实践活动,所以人能支配客体。再进一步问,人为什么能从事实践活动呢?因为人除了不同于动物的身体结构外,还在于人具有大大超越于动物的心理活动(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而上述一系列的回答,都可以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述中找到依据。在此,恕不一一列举。

      关于人之所以成为主体而与动物区别开来的问题,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也曾提出种种不同的看法。据中国心理学史研究专家许其端教授的归纳,有如下几种观点(表1):

      表1 我国古代思想家的“人贵”论观点

      主要观点 言论举例

      得气说 “人物天地之体,怀纯粹之精,有

      生之最灵者。”(桓谭)

      “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

      智慧说 足而无毛,以其有辨也。”(荀子)

      “人,物也,万物之中有智慧者

      也。”(王充)

      劳动说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农焉而已

      矣。”(陈确)

      直立说 “人独直立,异乎万物,是知天地

      贵人。”(方以智)

      语言说 “禽兽之声,以其类各得其一,声

      不能通。通之者,人也。人可谓

      天地之所贵矣。”(方以智)

      群聚说 “凡人之性,……犹裁万物,制禽

      (社会组兽,服狡虫,害鼠燥湿弗能害,不

       织说)唯先有其备,而以群聚邪!群之

      可聚也,相与利之也。”(《吕氏春

      秋》)

      道德说 “人有气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

      为天下贵也。”(荀子)

      由上表可以看出,人之所以超越万物而成为能驾驭万物的主体,系由多种因素综合所致,只是强调其中的某一个方面都是不对的。但应当指出,无论使人成为主体有多少因素,都可以归结为人具有不同于动物的心理活动;动物没有也始终不能达到人的心理活动水平,所以它们永远作为人所支配、驾驭的客体而存在。

      (二)主体的结构

      关于主体的结构,黄崴博士曾提出一种三因素结构说,颇值得我们注意。兹列表简介如下(表2):

      表2 主体三因素结构

      三因素

       基本涵义

      本体主体性指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

       把握外界与自身的方式,是由

       人的知、情、意等要素构成的,

       是客观的、必然的过程

      价值主体性指人求真、求美、求善和求自由

       的主体性,这是主体性应然方面

       的规定

      实践主体性主体性是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中生成、发展、呈现的,而实践

       本身也是人的主体性存在形式

       和呈现过程

      上述主体结构三因素说提出的依据,按黄崴博士的说法是:“人要成为主体是以具有人的属性为前提的。在此前提下,人要成为主体还必须意识到自己是主体,有成为主体的知识、能力和智慧,有争取获得主体地位和成为主体的需要、愿望、热情,有要成为主体的毅力和意志。”就是说,三因素说是以其主体内涵的规定性为依据的。

      如前所述,我们认为人就是主体,主体就是人。据此,人所具有的种种属性就综合地构成为主体。而人的属性归结起来,不外乎三大系列,即生物属性、心理属性与社会属性。也就是说,人的主体结构由这三种属性构成,亦可称之为主体结构三因素说。兹略作分析如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