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教育与教育的精神

作 者:

作者简介:
徐肖楠 华南理工大学社科系

原文出处:
《东方文化》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从知识素质教育到人文精神教育

      中国的大学人文教育在世纪未包含着诸多的隐情,使人文教育一开始便可能陷入一种进退维谷、迭遇伏兵、不得不行又行之艰难的尴尬境地。

      首先,各种代表官方的意见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关于人文教育的问题,只是在素质教育中含糊地包含着人文教育,而这是两个完全不等同的概念。素质教育包含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被统辖于素质教育的巨大战略下,没有自己独立性的意义。但对整个学校状况和社会而言,大学生的人文教育比素质教育更加具有核心的地位,具体原因将在后面谈论。按眼下字面意见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主要地倾向于知识素质的教育,即将学生作为一种将来适用的良好工具而发挥作用,因此强调各种知识的全面性、联通性、实践性、多样性、发挥性和创造性,一句话,为知识的更好使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基础。这里面始终放在中心位置被加以关注的,是如何用知识发展经济、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建设小康国家,这与对知识经济的注重和发展是一体化的。然而,这里并没有以任何一种方式来专门强调人文精神教育,同时,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一种知识教育方法,而不是对于人的本质关注,是一种实用性的观念和策略,因此不怎么提到特殊的、适应时代的精神素质和人文品质的教育,而只是在按惯例提到德智体全面发展之后,再加上“美育”这样一种提法,然而美育在这里又被转化为文学艺术知识方面的培养。

      第二,明确提出人文教育是一种民间的知识分子意见,这实在是那些对社会整体的人文精神和大学生群体的人文教育焦约地关注已久的知识分子的借题发挥,在很大程度上是某些知识分子和某些大学生的一厢情愿的行为,而大多学生和学校的反应则既平淡又模糊。人文精神的坚持者或者说当代中国的新人文主义者,并不是要进行政府行为所规定的那种人文教育。这其中的人文知识他们从来没有看得很重,而放在首位的是人文精神,但此时要草船借箭,借助国家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东风,来培养一批具有人文精神的科学和教育人员,以为社会的精神支柱。然而,国家教育的转向目标,是为下一世纪的经济发展做准备,是要培养下一世纪的知识经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续航力,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的一种要求。因此,素质教育虽然包含人文教育,但却是一种发展社会经济教育的具体政府行为,而人文主义者们注重的人文教育,则可能是与这种经济教育不一致的精神行为,他们注重的,恰好是对在这种经济教育观念下产生的物质欲望的担忧,是要克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的某些邪恶本性的发挥,但最终目的仍是为了社会的发展,但要社会在经济富袷同时也精神美好健康地发展,而不是仅仅追求物质和经济的发展。因为,实际上笼统的精神文明要求,在多年的经济发展实践中并没有起到制约人的精神品质的作用,所以要寻求新的精神出路。在新人文主义者看来,培养一批社会经济栋梁的同时也培养一批社会的精神支柱是必需的,以保证社会持续经济发展的文化续航力。一个社会的道德素质和规范,以及民主和法制条件的不完善,都是对一个社会从根基上的致命摧毁,几十年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就了一批贪官污吏的事实,已证明了精神素质的低劣可能是对经济的最大破坏。新人文主义者倡导的人文教育,是想在下一世纪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挽救社会淹没在物质主义中的文明品质,铸造21世纪新的民族灵魂。而这与世纪初的情景很相似,那时的知识分子精英也是试图以铸造新的国民灵魂来改变民族的命运。

      第三,大学的人文教育被混同于从小学至大学一直在进行的政治课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似乎人文教育应是政治课应该包含的内容和应该达到的目的,或是应该被社会的时代主题和经济主题规定约束在内的。但这里又一层误区产生了:(1)人文教育和政治课以及社会发展、历史主题教育并不一致,它们被混淆之后,人文教育的意义已被消解,一来学生对于政治课已习以为常,麻木平淡,二来人文教育变成了政治课之后,远离学生的实际,被学生仅仅当作一种课程或类似课程的任务来完成,而不可能深入学生的生命本质。(2)政治课和社会主题教育,例如对于改革措施的措施教育,都是政府行为,都具备实际的行为运作,而人文精神是针对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品质来进行的引导,只能是启示和改造,不可能由政府来进行规范,强制规定个体生命该怎么做。(3)这种人文精神教育本是每个大学教师的天职和学生该接受的,但这样一混同,人文教育的品质就与意识形态的要求以及社会规范的要求一致,但实际上这是不一致的。例如,中国的当代人文精神执守者,一直反对人们对利益和物质的过分欲望,而曾有一阶段,国家政府鼓励人们追求物质消费以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

      第四,素质教育的观念中包含的人文教育一方面被混同于政治课,一方面被混同于美育课。政治课不可能规定学生的单一生命品质,美倒的确是精神品质的最集中表现,美育课当然首当其冲。但是,一方面,美育课在大多数情况下,尤其在理工类学校,被等同于艺术知识、艺术作品欣赏课,但并非是开设了文学、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课程,就有了美育精神,而只是有了一些文学艺术知识;而国家素质教育的美育,似乎更加注重文学艺术知识的教育。另一方面,美育课常常被等同于美的知识教育,而不是美的精神教育。美不等于人文精神,美育也不等同于人文教育的全部内容。一个大学生,可能在具备了不少艺术欣赏知识之后,仍然不具备艺术的生存品质和精神,甚至可能由此仅仅将艺术品作为自己生活的一种工具性满足。一个人,可能在具有很多审美知识和艺术知识之后,仍然在现实中放纵发挥邪恶。因此,美的知识无法代替美的精神。

      当然,艺术可以熏陶和增强人文精神,而且是最有效的,但若无法将艺术精神传递给学生,只有一些关于对艺术的概念和术语甚至欣赏的表述,一些鉴赏式语言,那么严格地讲,它们与学生的其他专业性知识的本质没有两样,它们只是增加了学生发挥自己专业知识或进行业余消遣的能力,它们使学生可能将艺术知识与科学知识相贯通而产生的联想和创造能力,变成一种生产力,一种谋生手段或职业特长,但不一定会改善学生的人文精神状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