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政府十年的政企关系考察

作 者:

作者简介:
涂华奇 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9

原文出处:
《学术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政企关系是理解现代化的一个关键问题。文章构筑了一个分析政府与民营企业关系的框架,从市场环境、国家资本和民营资本的关系、产权保护、政治参与四个方面具体讨论南京政府十年的政企关系。通过考察说明,南京政府的主导性倾向是与现代化背道而驰的,它倾向于控制经济、压制民营企业、发展国家资本。这也是国民党时期中国现代化探索之所以失败的重要原因所在。国民党的作法揭示了后发国家民营企业的一个发展悖论:既需要强政府的帮助,又可能受到它的压制。能否走出这个悖论,是后发国家现代化成功与否的关键。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1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1)03-0067-08

      一、政企关系:一个理解后发现代化的关键问题

      现代化按其发生类型可分为两种:早发内生型和后发外源型。在早发型的英美现代化之初,私有产权制度和相对自由的经济环境已经形成,农业商品化颇有成效,社会分化程度较高,新兴的资产阶级在这种条件下自发地成长。与技术革命的到来相适应,民营企业作为工业化的主力军,缓慢地、自下而上地推动着人类历史上第三次大变革——现代化(注:[美]布来克《现代化的动力》,第1-4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的到来。在整个过程中,国家除了在农业上有所作为外,很少干预经济。这个模式的特点是:民营企业是现代化的主导力量,民营企业的成长是现代化的关键。在后发现代化国家,情况则大为不同。它们不具备英美等国的初始条件,无从指望现代化以自发的、内生的方式在这里成长。一般说来,它们面临如下障碍:传统社会结构极其顽固,社会分化程度底,现代经济成分难以成长;不少国家陷于四分五裂之中,政治动荡,缺乏统一的国内市场;农村商品化程度低,市场发育缓慢;当现代化启动后,现代化的先行国凭借经济实力,迫使后发国家进入不公平的国际经济格局,使之处于依附发展地位。另一方面,现代化的传导性又使得这些国家无法抗拒这一世界历史性的潮流。于是,后发现代化国家一般都重视政府的作用,通过国家力量来取得超经济的发展,以赶超现代化。政府的介入使后发国家面临一个现代化的新课题:如何处理政府与民营企业的关系。理想的状况是,在国家作用充分发挥的同时,民营企业也获得充分的发展。但后发国家的实践却呈现出颇为复杂的局面,在政府广泛干预经济的情况下,只有少数国家的民营企业同时获得充分发展,对大多数后发国家来说,政府作用的强化却往往导致官僚经济体系的过度膨胀,民营企业沦为附庸和牺牲品。政企关系的不同际遇相应影响着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为此,本文试图对南京政府十年的政企关系进行考察,希望从这个角度对中国现代化在这一时期的得失成败有所说明。

      二、北洋政府时期的民营企业呼唤强有力的政府

      先讨论一下北洋政府时期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是必要的。这期间,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正是南京政府的使命所在。当代经济史的研究认为,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注: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330页,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在1894年,民营资本为723万元,占国内资本总额的8%,同期外国资本为5434万元,占61%,国营资本为2797万元,占31%,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民营资本都少得可怜。到1913年,民营资本发展为15499万元,增长21倍,占资本额的10%,国营资本为14888万元,增长不足6倍,占资本总额的10%。这期间,由于外国资本的大量输入,民营资本的相对量变化不大,但绝对量却有惊人的增长,其势头已远远超过了国营资本。到1920年,民营资本增长到42987万元,占资本总额的18%,国营资本为27902万元,占11%,外国资本为236825万元,占70%。外国资本主要集中在铁路上,制造业中以本国资本占优势。(注:严立贤《中国和日本的早期工业化与国内市场》,第24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据杜恂诚研究,从1923年到1927年,民营资本继续以一定规模发展,5年间共新设企业608家,创办资本额共约10322.7万元,新设企业数超过了一次大战5年间(1914-1918年)的数字,创办资本总额也接近那5年的水平。(注: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330页,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不过,民营资本的迅速发展并不能归功于北洋政府。北洋政府虽然倡导私人资本主义发展,却保持了满清集权政府的许多性质,依然具有对整个经济进行控制的倾向。只不过,这时期是中国政治衰败的顶峰,军阀割据形成了众多地方权力中心,它们集政治、经济、军事权力于一体,足以和中央政府抗衡。北洋政府徒具中央政府之名,缺乏起码的全国性动员能力,根本无法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这种状况使得它没有能力像满清政府那样对新兴经济成分实施控制,也使得“自强运动”所发展起来的国家垄断资本一度衰落,给民营资本腾出了一片发展空间。在沿海一些受军阀混战影响较小的通商口岸城市,现代资本主义凭借其顺应现代化发展的旺盛生命力,自发地发展起来。显然,这时期私营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应主要归功于它自身的内在逻辑。如果说北洋政府有所贡献的话,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它的无能为力和无所作为。

      上述讨论并不是想说,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无需政府的干预,相反,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若干致命的障碍,它们是民营企业的自发演进所无法突破的,只有借助强有力的国家力量,才可能予以消除。首先,由于传统经济结构根深蒂固,国内市场发育缓慢,军阀割据使情况进一步恶化,各地关卡重重,税目繁多,商品的流通受到极大阻碍。可是,统一的国内市场是现代化的前提,是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其次,满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协定关税税率为5%,实际不过3-4%,是世界上最低的进口税率。(注:严立贤《中国和日本的早期工业化与国内市场》,第25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北洋政府承续了这一局面。外国商品在几乎没有关税的情况下大举涌入中国,中国民营企业受到强大的竞争压力,一直处于发展的劣势。再有,民营企业的发展集中在以轻纺业为主的制造业中,在铁路、矿业、电力、机械制造等基础产业方面很少投资。当时的国家资本在这方面的投资甚至比民营资本还少,有限的基础产业主要靠外国资本,而且大部分集中于铁路。如此脆弱的基础产业显然不利于民营资本乃至整个工业化的推进。软弱无能的北洋政府显然不能解决这些困境。

      北伐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成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希望之所在。但是,南京政府成立后实际情况却未能如其所愿。

      三、市场环境

      南京政权建立后,民族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当局解决几个长期影响市场状况的因素,如低关税、厘金、币制混乱等。南京政府有所作为,但积极作用发挥得并不充分,其中可看出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态度。

相关文章: